[发明专利]低醛型聚醚多元醇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43397.1 | 申请日: | 2018-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64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少杰;赵俊飞;施海云;卞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长顺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50 | 分类号: | C08G18/50;C08G18/48;C08G10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醛型聚醚 多元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醛型聚醚多元醇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备得到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中甲醛含量高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低醛型聚醚多元醇的组合物,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a)5~15份的聚脲多元醇,其中聚脲多元醇的黏度为1700~2500mpa.s,固含量为5~15%;b)85~95份的聚醚多元醇Ⅰ,其中聚醚多元醇Ⅰ的分子量为2000~8000,官能度为2~5及其制备方法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工业应用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低醛型聚醚多元醇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脲多元醇自开发应用以来,主要应用于模塑产品中,该产品能拓宽聚氨酯产品的加工范围,不用阻燃剂也能使得泡沫达到自熄水平,其工艺和经济性已作了很多评价。该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具等制造行业中,并取得了普遍的应用。
在国内,对于研制提高泡沫承载能力的填充聚醚多元醇的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取得的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聚合物多元醇方面。
聚脲多元醇为异氰酸酯及多元胺在多元醇中发生逐步加聚反应形成的支链型共聚物多元醇,产物中主要含有以下几种聚合物:未改性聚醚多元醇、聚脲分散体、聚脲-聚氨酯共聚物和少量聚氨酯交联体,可用于制备高回弹聚氨酯软泡,不仅使泡沫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而且可改善泡沫的阻燃性能,使得泡沫自熄。
现有技术中,制备聚脲多元醇主要有两种方法:连续法和间歇法;连续法生产聚脲多元醇粘度低、固含量高,但是生产技术难度和设备投资大,目前只有少数国外大公司掌握该项生产技术;间歇法制备聚脲多元醇的设备投资小,较易生产,适宜在国内推广,但是粘度大,固含量低。
中国专利CN201680045074.4公开了一种聚醚多元醇组合物,由聚醚多元醇和环氧烷烃组合物反应形成,主要解决阻燃性能的问题。
中国专利CN03114351.2介绍了一种聚脲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其首先将聚醚多元醇、多元胺和溶剂混合,在搅拌下加入异氰酸酯或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的混合物,反应后真空脱除得到聚脲多元醇,固含量10%时,粘度为2900mPa.s/2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制备得到的聚醚多元醇的组合物发泡制得的聚氨酯泡沫具有甲醛含量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低醛型聚醚多元醇的组合物。采用该聚醚多元醇组合物发泡制得的聚氨酯泡沫具有甲醛含量低的优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与解决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低醛型聚醚多元醇的组合物,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
i.5~15份的聚脲多元醇,其中聚脲多元醇的黏度为1700~2500mpa.s,固含量为5~15%;
ii.85~95份的聚醚多元醇Ⅰ,其中聚醚多元醇Ⅰ的分子量为2000~8000,
官能度为2~5。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聚醚多元醇Ⅰ选自CHE-828、CHE-828D、CHE-330N 或CHE-5602中的至少一种;聚脲多元醇的黏度为1700~2100mpa.s。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二,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低醛型聚醚多元醇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聚脲多元醇:a)将聚醚多元醇Ⅱ和多元胺混合得混合物Ⅰ,其中聚醚多元醇Ⅱ的分子量为2000~8000,官能度为2~5;b)在搅拌条件下向混合物Ⅰ中加入异氰酸酯进行反应得到混合物Ⅱ;c)在搅拌条件下向混合物Ⅱ中加入溶剂得到混合物Ⅲ;d)在负压条件下蒸出小分子物质得到聚脲多元醇产物;
2)将所述的重量份数为5~15份的聚脲多元醇与重量份数为85~95份的聚醚多元醇Ⅰ混合得低醛型聚醚多元醇组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长顺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长顺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433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