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正顶斜用的顶进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44922.1 | 申请日: | 2018-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4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冯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七局集团西安铁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吴栋杰 |
地址: | 7100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顶进 斜交 涵洞 正交 过渡段 补齐 钢筋混凝土结构 两侧结构 施工工艺 施工难度 使用空间 线路夹角 轴线偏差 控制轴 就位 边墙 墙身 预制 混凝土 成型 两边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顶斜用的顶进工艺,包括以下施工方法:S1)在斜交涵两侧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补齐,使之在外观上为正交涵洞的结构,最终两边墙与线路夹角为90°,形成正交涵形式,成型后的正顶斜用涵共计4个墙身即2个边墙2个中墙,中间一跨为实际使用空间;S2)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之后即可按照正交涵洞的顶进工艺进行顶进,斜交顶进转正交顶进。本发明实现正顶斜用的施工工艺需在涵洞预制前将斜交涵两侧结构补齐,使之成为正做涵洞,涵洞主体与线路为正交,而实际使用部分为斜交。顶进过程方便控制轴向偏差,就位后消除三角形过渡段。该种顶进工艺,解决了斜交涵轴线偏差不易控制,过渡段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可操作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架空顶进施工,是一种对顶进轴线控制较好的及改善过渡段施工的顶进方法,特别适用于下穿铁路且对轴线要求较高的顶进工点。
背景技术
随着建设脚步的加快,线路架空顶进变成一个常用的施工技术,根据顶进角度可分斜交顶进和正交顶进,两种顶进方式相比较而言,斜交顶进不易控制顶进的轴向偏差,特别是“吃土”顶进时,开挖土方不到位容易造成轴线偏差,当涵身进土达到一半时,涵身将随着既有的角度向前,即使随后改变挖土尺寸也很难调整轴线偏差,而将斜交涵正做之后避免斜交涵顶进时的轴线偏差也解决过渡段施工时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斜交涵斜顶时轴线偏差较大,就位后路桥过渡段处理施工难度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对顶进轴线控制较好的及改善过渡段施工的正顶斜用顶进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正顶斜用的顶进工艺,包括以下施工方法:
S1)在斜交涵两侧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补齐,使之在外观上为正交涵洞的结构,最终两边墙与线路夹角为90°,形成正交涵形式,成型后的正顶斜用涵共计4个墙身即2个边墙2个中墙,中间一跨为实际使用空间;
S2)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之后即可按照正交涵洞的顶进工艺进行顶进,斜交顶进转正交顶进。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步骤S1)中,斜用涵两侧三角区为结构补齐区,待顶进就位后进行封堵。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两侧三角区为相同结构的、容积相同的两个三角区。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现正顶斜用的施工工艺需在涵洞预制前将斜交涵两侧结构补齐,使之成为正做涵洞,涵洞主体与线路为正交,而实际使用部分为斜交。顶进过程方便控制轴向偏差,就位后消除三角形过渡段。该种顶进工艺,解决了斜交涵轴线偏差不易控制,过渡段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可操作性高,值得大力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际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正顶斜用的顶进工艺,包括以下施工方法:
S1)在斜交涵两侧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补齐,使之在外观上为正交涵洞的结构,最终两边墙与线路夹角为90°,形成正交涵形式,成型后的正顶斜用涵共计4个墙身即2个边墙2个中墙,中间一跨为实际使用空间;
S2)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之后即可按照正交涵洞的顶进工艺进行顶进,斜交顶进转正交顶进。
进一步的,在步骤S1)中,斜用涵两侧三角区为结构补齐区,待顶进就位后进行封堵。
进一步的,两侧三角区为相同结构的、容积相同的两个三角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七局集团西安铁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七局集团西安铁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449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升机坪可移动感应式对正弹性降落板
- 下一篇:一种公铁并行段防气动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