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燃料电池余热的车载空调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45329.9 | 申请日: | 2018-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6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柴结实;王东方;白昊;吴光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22 | 分类号: | B60H1/22 |
代理公司: | 41119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旭东 |
地址: | 450061***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凝器 燃料电池散热器 车载空调 燃料电池 空气循环系统 二次加热 乘客舱 压缩机 余热 取暖 车辆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废热 空调 冷却液管路 散热器表面 冷媒管路 循环路径 一次加热 冷却液 热空气 整车 能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燃料电池余热的车载空调,包括冷凝器、压缩机,冷凝器、压缩机通过冷媒管路构成循环路径;还包括一个燃料电池散热器,燃料电池散热器通冷却液管路与燃料电池连接,燃料电池散热器安装在车载空调的空气循环系统中或与冷凝器集成在一起。本发明通过在冬季利用燃料电池废热,空调的空气循环系统将空气吹过散热器表面,带走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热量,经过一次加热的空气如果温度不足,还可以再经过空调的冷凝器进行二次加热,热空气进过二次加热后吹进乘客舱,实现冬季乘客舱取暖,解决了现有车载空调没有利用车辆燃料电池余热来取暖,造成加大整车能耗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载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燃料电池余热的车载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载空调在冬季制热工况下通过热泵效应制热,当环境温度过低时,车载空调利用集成与空调内部的PTC电加热辅助制热,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冷媒管路中冷媒通过压缩机后转化为高压气态,在冷凝器中放热变为液态,这部分热量被空调内的空气循环系统传递到乘客舱;当冬季环境温度过低时(<-5℃),热泵效应功能受限,需要通过PTC电加热辅助制热,PTC电加热直接加热空气,热空气同样通过空气循环系统吹到乘客舱,从而起到加热乘客舱目的。但是现有车载空调只是通过耗电制热(压缩机和PTC电加热),尤其PTC电加热效率低,是大的耗电元件;而且现有的热管理方案没有利用燃料电池废热(余热),导致整车只能通过空调、水暖或电加热散热器取暖,会耗费大量的电量,提高整车能耗和降低整车续驶里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燃料电池余热的车载空调。用于解决现有车载空调没有利用车辆燃料电池余热来取暖,造成加大整车能耗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利用燃料电池余热的车载空调,包括冷凝器、压缩机,冷凝器、压缩机通过冷媒管路构成循环路径;还包括一个燃料电池散热器,燃料电池散热器通过冷却液管路与燃料电池连接,燃料电池散热器安装在车载空调的空气循环系统中或与冷凝器集成在一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在冬季利用燃料电池废热,通过在车载空调中加入燃料电池散热器,车载空调的空气循环系统将空气吹过散热器表面,带走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热量,利用燃料电池余热为车辆供暖,解决了现有车载空调没有利用车辆燃料电池余热来取暖,造成加大整车能耗的问题。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冷媒管路的阀门。
进一步的,循环路径中还设有蒸发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车载空调的制热原理图;
图2是实施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为:
本发明通过在冬季利用燃料电池废热,通过在车载空调中加入燃料电池散热器,燃料电池散热器安装在车载空调的空气循环系统中或与冷凝器集成在一起。车载空调的空气循环系统将空气吹过散热器表面,带走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热量,利用燃料电池余热为车辆供暖。空气经过加热后可以吹进乘客舱,起到加热乘客舱的作用。
如图2所示,车载空调部分:蒸发器的冷媒管路的出口连接压缩机的冷媒管路的入口,压缩机的冷媒管路的出口连接冷凝器的冷媒管路的入口,冷凝器的冷媒管路的出口通过节流阀连接蒸发器的冷凝管路的入口,上述器件通过冷媒管路构成循环路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453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动力车用自动空调控制装置
- 下一篇:燃料连接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