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内智能防窒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51716.3 | 申请日: | 201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46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金中朝;纪娟娟;徐涛;吕子晨;杨莉;陈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庆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E05F15/72 | 分类号: | E05F15/72;E05F15/71;E05F15/73;B60Q9/00 |
代理公司: | 11390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246133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内 图像采集模块 移动数据传输 主控制器 控制器 云平台 环境检测模块 环境参数 防窒息 窒息 安全隐患 车内环境 人脸识别 智能 车辆锁 智能化 侧窗 采集 开车 图像 交换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内智能防窒息系统,包括环境检测模块、主控制器、图像采集模块、移动数据传输控制器和云平台,主控制器分别与环境检测模块和图像采集模块连接,图像采集模块通过移动数据传输控制器与云平台连接,云平台通过移动数据传输控制器与主控制器连接。本发明通过判断季节,并采集车内的环境参数,判断车内的环境参数是否满足设定的阈值范围,若不满足阈值范围,则对车内的图像进行人脸识别,以确定车内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是否有人在车内,一旦车内有人,则打开车侧窗进行车内外空气的交换,避免车内人员窒息的问题,能够有效防止不同季节内车辆锁住,而造成儿童窒息,大大消除了车内的安全隐患,具有智能化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车内智能防窒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成为多数人们的心声,汽车安全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话题。车内窒息事件的频频发生表明车内窒息安全隐患依旧未能有效解决,目前市场存在的汽车防窒息技术和产品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安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内智能防窒息系统,解决了现有车辆,存在智能化特性差,不能有效避免人员防窒息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车内智能防窒息系统,包括环境检测模块、主控制器、图像采集模块、移动数据传输控制器和云平台,主控制器分别与环境检测模块和图像采集模块连接,图像采集模块通过移动数据传输控制器与云平台连接,云平台通过移动数据传输控制器与主控制器连接;
环境检测模块用于实时采集车内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一氧化碳浓度和温湿度信息,并将采集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一氧化碳浓度和温湿度信息发送至主控制器;
主控制器接收环境检测模块发送的车内环境数据,根据主控制器内的阈值触发控制算法对接收的车内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车内的环境数据是否异常,若环境数据出现异常,则主控制器发送触发指令至图像采集模块;
图像采集模块为摄像头,用于接收主控制器发送的触发指令,对车内进行图像采集,并将采集的车内图像信息发送至移动数据传输控制器;
移动数据传输控制器为GPRS模块,用于接收图像采集模块发送的车内图像信息,并将接收的车内图像信息发送至云平台;
云平台中预先设定的云计算脚本程序对图像接收目录实时进行检测,判断目录路径是否有发送来的图片,当接收到图片时,脚本调用人脸识别子程序,对图片进行识别检测,并产生检测结果文件,云计算脚本程序对检测结果文件进行读取,并将读取的结果发送至移动终端数据传输控制器;
移动数据传输控制器接收云平台反馈的图片检测结果,以判断恶劣车内环境中是否有人体存在,若车内有人,则发送反馈指令至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接收反馈指令,执行打开车侧窗操作,以强制交换车内外空气,解决车内人员窒息的问题,发送报警信号至报警器,以进行报警提醒,同时,主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至移动数据传输控制器的GPRS模块,向车主打电话、发短信,当侧窗打开后,若车内环境参数满足车内最低参数信息时,侧窗自动关闭,并将侧窗关闭的信息反馈至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接收到反馈信息,主控制器控制环境检测模块继续监测车内环境数据;若车内无人,则发送反馈指令至主控制器,主控制接收反馈指令后,不打开车侧窗,实时接收环境检测模块发送的车内环境数据。
进一步地,环境检测模块包括氧气检测单元、二氧化碳检测单元、一氧化碳检测单元和温湿度检测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庆师范大学,未经安庆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517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