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机的信息管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51911.6 | 申请日: | 201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1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余坤鸿;林培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淘度客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32 | 分类号: | G06F21/32;G06F21/62;G06F21/84 |
代理公司: | 广州润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46 | 代理人: | 周郑奇;林名钦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指纹信息 管控 手机屏幕 隐私信息 全屏 遮挡 隐私信息泄露 指纹识别功能 触摸操作 解锁方式 实时检测 预先存储 指纹识别 检测 比对 匹配 唤醒 验证 | ||
一种手机的信息管控方法,该信息管控方法适用于具有全屏指纹识别的手机,包括如下步骤:唤醒手机屏幕,全屏指纹识别功能打开并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持续开启;实时对在手机屏幕的触摸操作进行指纹信息的检测;将检测到的指纹信息与预先存储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若指纹信息不匹配,则系统对隐私信息进行遮挡处理。本专利通过实时检测指纹信息判断是否遮挡隐私信息,避免传统单次验证的手机解锁方式造成的隐私信息泄露的问题,提高手机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信息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机的信息管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的功能逐渐增多,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愈发成为人们无可或缺的电子设备,手机中往往存储有大量的隐私信息,如通讯录、短信、聊天记录、电子邮件、支付信息和照片等。隐私信息的安全性也逐渐引起重视,手机内都设有锁定的功能,以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但现阶段的手机解锁机制还是单次验证的形式,手机屏幕点亮时进行一次身份验证即可解锁手机,在息屏时进入锁定的状态。一旦在用户使用手机过程中遭到不法分子抢夺,不法分子只需要触摸屏幕保持手机屏幕常亮即可持续手机解锁的状态,不法分子就可以获取用户隐私信息以进行售卖或者勒索,安全性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提供一种手机的信息管控方法,通过实时检测指纹信息判断是否遮挡隐私信息,避免传统单次验证的手机解锁方式造成的隐私信息泄露的问题,提高手机的安全性。
一种手机的信息管控方法,该信息管控方法适用于具有全屏指纹识别的手机,包括如下步骤:
唤醒手机屏幕,全屏指纹识别功能打开并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持续开启;
实时对在手机屏幕的触摸操作进行指纹信息的检测;
将检测到的指纹信息与预先存储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
若指纹信息不匹配,则系统对隐私信息进行遮挡处理。
本发明基于具有全屏指纹识别的手机,当手机屏幕点亮时,全屏指纹识别功能打开并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持续开启,对操作者进行实时指纹信息的检测,并与事先录入手机数据库中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若指纹信息匹配,系统不启动隐私信息遮挡的机制,不影响操作者的正常使用。当手机遭到不法分子抢夺时,为了保持手机屏幕常亮必须持续触摸屏幕,由于手机具有全屏幕指纹识别功能,系统可实时检测指纹信息,经过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即可马上识别出操作者非机主本人,系统对隐私信息进行遮挡处理,使手机内隐私信息无法读取保护隐私信息的安全。本发明通过实时检测指纹信息判断是否遮挡隐私信息,避免传统单次验证的手机解锁方式造成的隐私信息泄露的问题,提高手机的安全性。
本发明中,还包括访客模式,访客模式包括如下步骤:
唤醒手机屏幕,通过预设的触摸手势开启访客模式;
检测并存储第一位操作手机的访客的指纹信息;
实时对在手机屏幕的触摸操作进行指纹信息的检测;
将检测到的指纹信息与访客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若指纹信息不匹配,则系统对隐私信息进行遮挡处理;
退出访客模式需要对手机进行息屏,并清除存储的访客的指纹信息。
当需要将手机给与他人使用时,由于手机只记录手机机主的指纹信息,故需要开启访客模式,临时为第一位操作手机的访客录入并存储访客的指纹信息,以便于通过手机的实时指纹识别的验证,保证正常的操作。当访客结束使用手机时只需对手机进行息屏的操作,系统清除临时存储的访客的指纹信息,访客模式关闭。访客使用手机过程中遭到抢夺时,手机只记录第一位访客的指纹信息,并不会持续记录指纹信息,当第三者操作屏幕时,系统能马上识别出操作者非机主本人或访客,系统进而对隐私信息进行遮挡处理,保护手机内隐私信息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淘度客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淘度客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519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