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杆上引连铸机多通道节能抽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54704.6 | 申请日: | 201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880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尚成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易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4 | 分类号: | B22D11/14;B22D11/16 |
代理公司: | 芜湖思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38 | 代理人: | 房文亮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鸠***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杆上引连铸机多 通道 节能 抽风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杆上引连铸机多通道节能抽风系统,包括一个负压发生器、一个连接所述负压发生器的负压输送主管道、并联连接所述负压输送主管道的多个抽风排气工位、驱动所述负压发生器工作的变频电机以及控制所述变频电机的中央处理器,每个所述抽风排气工位均包括用于控制抽风气流大小的电磁开度阀、用于检测风速大小的风速监测器、以及用于接收所述风速监测器的信号并控制所述电磁开度阀的控制单片机,所述电磁开度阀与所述中央处理器信号连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铜杆上引连铸机多通道节能抽风系统,在保障抽风的效果同时,尽可能降低负压发生器的抽风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加工环保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铜杆上引连铸机多通道节能抽风系统。
背景技术
铜杆上引连铸机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加热温度较高,各种有机杂质在高温下会生成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因此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地将有毒有害物质抽吸到废气处理系统中,以免铜杆上引连铸机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废气逃逸到工作环境中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同时也防止有毒有害废气逃逸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破坏。
由于铜加工企业通常有多个铜杆上引连铸机,且每个铜杆上引连铸机也都具有多个需要抽风的工位,通常设置一个大型的负压发生器负责对各铜杆上引连铸机以及工位提供抽风负压,为了实现防止有毒有害废气逃逸的目的,通常负压发生器的抽风功率都是过饱和设置的,即负压发生器的抽风能力通常都是大于实际需要的水平,上述方式虽然可以保障抽风的效果,但是能耗较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节能抽风系统,在保障抽风的效果同时,尽可能降低负压发生器的抽风功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杆上引连铸机多通道节能抽风系统,在保障抽风的效果同时,尽可能降低负压发生器的抽风功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铜杆上引连铸机多通道节能抽风系统,包括一个负压发生器、一个连接所述负压发生器的负压输送主管道、并联连接所述负压输送主管道的多个抽风排气工位、驱动所述负压发生器工作的变频电机以及控制所述变频电机的中央处理器,每个所述抽风排气工位均包括用于控制抽风气流大小的电磁开度阀、用于检测风速大小的风速监测器、以及用于接收所述风速监测器的信号并控制所述电磁开度阀的控制单片机,所述电磁开度阀与所述中央处理器信号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磁开度阀的开度设置包括终点开度和最大开度,且所述终点开度的开度小于所述最大开度,当所述电磁开度阀处于所述终点开度时,所述风速监测器检测的风速仍小于预定的风速时,所述控制单片机控制所述电磁开度阀进入所述最大开度状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抽风排气工位还包括负压抽风支管道和负压抽风罩,所述负压抽风支管道的上端连接所述负压输送主管道,所述负压抽风罩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且所述负压抽风罩的顶部连通所述负压抽风支管道的下端,所述电磁开度阀设置于所述负压抽风支管道上,所述风速监测器设置于所述负压抽风支管道中或者所述负压抽风罩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铜杆上引连铸机多通道节能抽风系统,通过在每个工位设置电磁开度阀、风速监测器和控制单片机,自行控制每个工位的气流通道开度,并设置采集电磁开度阀信号进行判断以控制变频电机工作的中央处理器,能够在保障抽风的效果同时,尽可能降低负压发生器的抽风功率,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且可以减少信号布线,中央处理器的运算量低、处理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铜杆上引连铸机多通道节能抽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是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易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芜湖易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547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