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氟碳涂层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55271.6 | 申请日: | 201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9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杨照军;郭永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墙煌彩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D7/14 | 分类号: | B05D7/14;B05D7/00;B05D3/10;B05D3/12 |
代理公司: | 六安众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3 | 代理人: | 徐牧 |
地址: | 237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烘干 铝板 氟碳涂层 冷却 背涂 底涂 建筑材料 附着力 残留金属 导热系数 工艺处理 耐腐蚀性 杂质离子 增强基板 装饰效果 脱脂 防辐射 抗腐蚀 前处理 辊涂 化层 基材 面涂 收卷 和面 腐蚀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氟碳涂层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前处理、底涂、烘干并冷却、背涂、烘干并冷却、中涂、烘干并冷却、面涂、烘干并冷却、收卷。本发明采用辊涂化层工艺处理铝板后铝板不会因残留金属杂质离子而造成进一步腐蚀,充分保证了基材的脱脂效果,增强基板与涂层的附着力和抗腐蚀能力,经过氟碳涂层工艺对铝板进行背涂、底涂、中涂和面涂处理后,得到的铝板具有耐腐蚀性强、导热系数低、防辐射、装饰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氟碳涂层工艺,属于建筑材料加工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铝板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重要的材料之一,在建筑中使用广泛,但是铝板作为建筑材料,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腐蚀,且铝板的导热系数较高,若将其直接使用于隔热保温的功能件中使用,其保温效果差,且装饰效果差,故需要在铝板表面涂覆氟碳涂层,以克服其易腐蚀、导热系数高、装饰效果差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氟碳涂层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氟碳涂层工艺,能克服其易腐蚀、导热系数高、装饰效果差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氟碳涂层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将铝卷放在进口储料架上进行放卷并采用辊涂化层工艺进行前处理;
2)采用辊涂工艺对铝板的底面进行辊涂即底涂,底涂完成后进行烘干并冷却;
3)采用辊涂工艺对铝板的背面进行辊涂即背涂,背涂完成后进行烘干并冷却;
4)采用辊涂工艺对底涂后的铝板进行辊涂即中涂,中涂完成后进行烘干并冷却;
5)采用辊涂工艺对中涂后的铝板进行辊涂即面涂,面涂完成后进行烘干并冷却;
6)将铝板放置在出料口储料架上进行收卷,完成铝板的涂层。
进一步的,所述辊涂化层工艺包括一次碱浸,一次碱浸后捞出进行一次碱喷,一次碱喷完成后再进行一次水浸,一次水浸后捞出采用水枪进行一次水喷,一次水喷后再进行二次碱浸,二次碱浸完成后捞出采用喷枪进行二次碱喷,二次碱喷后再进行二次水浸,二次水浸完成后捞出再由纯水喷淋,纯水喷淋完成后进行辊涂钝化即中涂,辊涂完成后烘干。
进一步的,所述一次碱浸、二次碱浸、一次水浸和二次水浸后都需采用毛刷进行刷洗。
进一步的,所述辊涂钝化采用环保无铬钝化处理方法。
进一步的,所述面涂的涂料为氟碳涂料,面涂的涂层厚度为10um,所述中涂的涂料为氟碳涂料,中涂的涂层厚度为15um,所述底涂的涂料为聚氨酯涂料,底涂的涂层厚度为10um,所述背涂的涂料为环氧涂料,背涂的涂层厚度为6um。
进一步的,所述氟碳涂料的氟碳含量不低于70%。
本发明采用辊涂化层工艺处理铝板后铝板不会因残留金属杂质离子而造成进一步腐蚀,充分保证了基材的脱脂效果,增强基板与涂层的附着力和抗腐蚀能力,经过氟碳涂层工艺对铝板进行背涂、底涂、中涂和面涂处理后,得到的铝板具有耐腐蚀性强、导热系数低、防辐射、装饰效果好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材料的氟碳涂层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将铝卷放在进口储料架上进行放卷并采用辊涂化层工艺进行前处理;
2)采用辊涂工艺对铝板的底面进行辊涂即底涂,底涂完成后进行烘干并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墙煌彩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墙煌彩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552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墨烯材料体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超声换能器及超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