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58610.6 | 申请日: | 201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27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英;李鹏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英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马英 |
地址: | 730900 甘肃省白***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方位 永久性 持续 清除 蓄水 库区 沉积 泥沙 装置 | ||
1.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包括蓄水库区,其特征在于:在蓄水库区进水口附近的河道(1)中依次建造一至多座泥沙临时沉积区(7),该泥沙临时沉积区(7)的底部低于河床平面且该泥沙临时沉积区(7)的一侧通过排沙隧或渠道闸门(9)和排沙隧或渠道(10)连通;该泥沙临时沉积区(7)和排沙隧或渠道(10)的底面同高且排沙隧或渠道(10)的底面向下游方向依次降低,该排沙隧或渠道(10)的出口分别通过闸门引入下游河道(29)和/或下游建造的一至多座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的另一侧建造分流渠(5);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分流渠(5)的上下游端均建造有闸门控制各自的流体流通时间、流向及流量大小;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的另一侧建造有冲沙渠(45),该冲沙渠(45)的进水口处建造冲沙渠进水口闸门(44),同时,冲沙渠(45)内壁处通过若干冲沙闸门(47)和泥沙临时沉积区(7)贯通而将沉沙通过排沙隧或渠道(10)引入所述的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内的两侧建造有导流堤(46),且两侧的导流堤(46)交错布置;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一侧建造分流隧道(3)或在所述分流渠(5)旁和其并行建造分流隧道(3);从所述蓄水库区的下游河道(29)引出排浑隧道(32),该排浑隧道(32)通入建造在下游河道(29)一侧的一座或多座临时或永久泥沙沉积再冲区(39);在排浑隧道(32)的入口处建造有排浑隧或渠道闸门(31),而在该排浑隧或渠道闸门(31)下游的河道中配建第一河道闸门(30);该第一河道闸门(30)下游的河道中建造若干第二河道闸门(38),若干的该第二河道闸门(38)前方开有引入第一灌溉渠(28)的引灌渠闸门(37);所述临时或永久泥沙沉积再冲区(39)出口处引出排水或沙渠(42)及第二灌溉渠(43),该排水或沙渠(42)通入下游河道(29)中,而排水或沙渠(42)的入口处建造排水或沙闸门(40),第二灌溉渠(43)的入口处建造第三排水闸门(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库区(25)内建造有一至多座竖井型组合式排沙装置,该竖井型组合式排沙装置通过竖井型组合式闸门和所述排沙隧或渠道(1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蓄水库区进水口附近的河道(1)中引出引流隧或渠道(22),该引流隧或渠道(22)沿蓄水库区一侧或两侧建造并延伸至蓄水库区出口处后进入蓄水库区内;且在引流隧或渠道(22)上建造若干分支和蓄水库区连通,而在若干分支及该分支前的引流隧或渠道(22)上均建造有分支冲水闸门(23)、主干冲水闸门(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的末端引出第一、第二排水渠(34、36),该第一、第二排水渠(34、36)的起始端分别建造第一、第二排水闸门(33、35),而第一排水渠(34)通入从蓄水库区的出口处引出的第一灌溉渠(28)中,所述第二排水渠(36)通入下游河道(29)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排沙隧或渠道(10)的上侧并行建造有巡检通风巷道(11),两者之间通过巡检联络通道(12)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英,未经李建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5861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硬化岸坡的生态恢复系统
- 下一篇:一种河道淤泥清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