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列车远程仪表盘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61469.5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1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勇;卢红月;凌祝军;周在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7/00 | 分类号: | B61L27/00;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项军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杭州市滨***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仪表盘 数据处理模块 虚拟仪表盘 车辆监控系统 车辆控制模块 仪表盘系统 安全网络 车地通信 车辆控制信息 车辆运行信息 车载控制系统 控制信息发送 发送 人员监控 数据绑定 信息复制 远程操作 易用性 列车 组装 监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列车远程仪表盘系统,包括车载仪表盘、车辆监控系统以及数据处理模块、远程仪表盘和/或虚拟仪表盘,所述车辆监控系统通过车地通信安全网络将车载仪表盘的所有信息复制发送至数据处理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将车辆运行信息数据绑定后发送至车载仪表盘和/或虚拟仪表盘进行显示,所述远程仪表盘与虚拟仪表盘包含车辆控制模块,所述车辆控制模块提供车辆远程操作的入口,以在远程仪表盘和/或虚拟仪表盘直接对车辆进行与车载仪表盘相同的控制,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对车辆控制信息进行组装,并通过车地通信安全网络将控制信息发送至车载控制系统。本发明提供了地面人员监控车辆的另一种手段,提高了监控的易用性、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具体涉及列车远程仪表盘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控制中心或车站的地面自动监控系统接收车辆状态信息并进行显示。现有技术中,车辆控制系统的仪表盘,只能在车辆司机室内设置,地面人员无法了解车辆仪表盘的显示信息,调度人员不能有效的了解车辆及车辆控制系统的实时状态,做出高效的调度决策。在无人驾驶的场景中,列车上没有司机驾驶,地面监控系统更需要这种直观直接的监视手段,监视列车的自动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远程仪表盘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仪表盘只能在列车上部署,不能部署到地面,车辆的实时信息显示不直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列车远程仪表盘系统,包括安装于列车的车载仪表盘、车辆监控系统以及设于地面的数据处理模块、远程仪表盘和/或虚拟仪表盘,所述远程仪表盘与车载仪表盘相同,所述虚拟仪表盘嵌入监控终端显示界面,所述车辆监控系统通过车地通信安全网络将车载仪表盘的所有信息复制发送至数据处理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将车辆运行信息数据绑定后发送至车载仪表盘和/或虚拟仪表盘进行显示,所述远程仪表盘与虚拟仪表盘包含车辆控制模块,所述车辆控制模块提供车辆远程操作的入口,以在远程仪表盘和/或虚拟仪表盘直接对车辆进行与车载仪表盘相同的控制,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对车辆控制信息进行组装,并通过车地通信安全网络将控制信息发送至车载控制系统。
本发明在现有信号系统的体系架构的基础上,采用专用安全的网络技术,使得车载的仪表盘,能拉远到地面进行部署;也可在工作站的调度界面中增加虚拟仪表盘的显示,或者在移动终端上增加虚拟仪表盘的显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仪表盘只能在列车上部署,不能部署到地面,车辆的实时信息显示不直观,提供了地面人员监控车辆的另一种手段,提高了监控的易用性、安全性。
优选的,车辆运行信息数据绑定的实现方法为:
(1)获取车辆运行信息;
(2)a、对于远程仪表盘,通过车辆标示信息匹配,将车辆运行信息直接发送至所述的远程仪表盘并进行显示;
b、对于虚拟仪表盘,数据处理模块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解析,通过车辆标识信息匹配,选择与在自动监控系统中所选车辆的标示信息一致的车辆运行信息,与所述的虚拟仪表盘进行数据绑定,虚拟仪表盘根据数据处理模块绑定的数据在监控终端显示车辆运行信息。
优选的,车辆控制信息组装的实现方法为:
(1)在所述的车辆控制模块针对车辆进行相关操作;
(2)将对车辆的操作组装成车辆控制信息流;
(3)将车辆控制信息通过车地通信安全网络发送给车辆,使车辆做出相应动作。
优选的,对于自动监控系统监控终端显示的虚拟仪表盘,在选择车辆时,选择方式包括鼠标悬停、鼠标单击、鼠标双击、右键菜单。
优选的,当以鼠标悬停的方式选择车辆时,鼠标在自动监控系统监控终端的车次窗上悬停超过一定时间后,在车次窗旁显示所述虚拟仪表盘,当鼠标离开车次窗时,停止显示,达到动态显示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14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