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废热的换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64385.7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3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炎;郝玉刚;陈宋璇;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4 | 分类号: | C02F1/04;B01D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宋合成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装置 废热 壳体 蒸发 喷头 多级蒸发器 循环水泵 缓冲罐 可拆卸 冷凝器 蒸发器 废水 体内 二次加热组件 二次蒸汽出口 二次蒸汽入口 成品液出口 冷却水出口 冷却水入口 串联设置 低温余热 多效蒸发 冷凝 新蒸汽 预热 蒸汽 净化 流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废热的换热装置,利用废热的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一端设有新蒸汽入口,且另一端设有冷却水入口、冷却水出口以及成品液出口;多级蒸发器,多级蒸发器串联设置在壳体内,每级蒸发器的蒸发侧均设有蒸发侧缓冲罐,且蒸发侧缓冲罐上设有循环水泵;可拆卸喷头,可拆卸喷头设在壳体的顶部并与循环水泵相连;二次加热组件,设在壳体的顶部且具有二次蒸汽入口和二次蒸汽出口;冷凝器,设在壳体内,在蒸汽的流动方向上,冷凝器位于蒸发器的下游。根据本发明的利用废热的换热装置,可实现废水的预热,多效蒸发和冷凝,利用低温余热,实现废水蒸发净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废热的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有色冶炼废水具有含盐量高、硬度大、含有机物、微生物、悬浮物、重金属离子的复杂成分废水。国内常采用膜法+MVR(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蒸汽机械再压缩技术)技术处理废水。然而,膜法存在预处理复杂、投资高,产水量低,膜寿命短的问题;MVR技术主要缺点是能耗高,成本高,易结垢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废热的换热装置,所述利用废热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简单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利用废热的换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新蒸汽入口,且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冷却水入口、冷却水出口以及成品液出口;多级蒸发器,所述多级蒸发器串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每级所述蒸发器的蒸发侧均设有蒸发侧缓冲罐,且所述蒸发侧缓冲罐上设有循环水泵;可拆卸喷头,所述可拆卸喷头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循环水泵相连,以向所述壳体内喷洒废液;二次加热组件,所述二次加热组件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且具有二次蒸汽入口和二次蒸汽出口;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在所述壳体内,在蒸汽的流动方向上,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利用废热的换热装置,可实现废水的预热,多效蒸发和冷凝,利用低温余热,实现废水蒸发净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利用废热的换热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二次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本体,所述加热管本体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加热管本体连通所述壳体的一端形成所述二次蒸汽出口,且所述加热管本体连通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形成所述二次蒸汽入口;捕沫器,所述捕沫器可拆卸地设在所述加热管本体和所述壳体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捕沫器上设有观察窗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的另一端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冷凝器对应的蒸发侧缓冲罐,所述壳体的内底壁上设有朝向所述蒸发侧缓冲罐倾斜的导流板,以将所述蒸发器或所述冷凝器产生的污水导流至所述蒸发侧缓冲罐内。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的导流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15°。
可选地,所述导流板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导流板沿周向间隔开;或所述导流板被构造成由上至下朝向蒸发侧缓冲罐向内收缩的锥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可拆卸喷头的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蒸发器的上表面间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有多个可拆卸喷头,所述多个可拆卸喷头在所述壳体的顶部间隔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冷凝侧缓冲罐,所述冷凝侧缓冲罐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并与所述二次蒸汽入口相对,所述冷凝侧缓冲罐上设有冷凝水泵以泵送冷凝水;其中,所述壳体的底部还设有排污口以及二次蒸汽冷凝液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上设有抽真空口、温度/压力测量口以及检修孔,所述抽真空口和所述温度/压力测量口设在所述壳体的中上部,所述检修孔设在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新蒸汽入口和所述冷却水出口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冷却水入口和所述成品液出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43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