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滨岸带砂质岸坡生态固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66078.2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76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刘云龙;刘录三;王瑜;滕琦;林岿璇;朱延忠;夏阳;刘勇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B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汤小东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扦插 秸秆 坑穴 岸带 岸坡 砂质 柳枝 播种坑 草种 成列 活体 抗旱 铺设 生态 根系环境 后续操作 间距均匀 结合方式 上端开口 网状交织 草本层 灌木层 构建 护岸 扩繁 沙质 置入 三位一体 裸露 播种 蓄水 贯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滨岸带砂质岸坡生态固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滨岸带砂质岸坡的坡面上挖设间距均匀的多个扦插坑穴,且多个扦插坑穴成列排设,并于多个扦插坑穴内分别置入扦插钵以备后续操作使用;沿成列排设的多个扦插坑穴的上端开口铺设多个秸秆束捆;将多个活体柳枝段贯穿多个秸秆束捆后一一对应扦插入多个扦插坑穴内;在多个秸秆束捆之间的裸露的坡面上均匀挖设多个播种坑穴,在多个播种坑穴内底部铺设秸秆碎絮、在秸秆碎絮的上方播种抗旱草种。本发明方法通过秸秆束捆截蓄水土、多个活体柳枝段扩繁为灌木层及抗旱草种形成草本层相结合方式,快速高效地构建滨岸带沙质岸坡内的网状交织根系环境,“三位一体”地达到生态固护岸坡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滨岸带砂质岸坡生态固护方法。
背景技术
滨岸带岸坡作为连接水体和缓冲带的廊道,是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以及物种流的通道;同时也是生物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能够保证生物如昆虫、两栖动物、以及鸟类生活史完整,起到调节河流微气候的作用。
近年来,围垦造田活动破坏了河流滨岸带原有的沼泽、湿地以及林地等,使得岸坡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变差、含沙量增大;河道采砂显著地改变了河流水动力,导致岸坡粗砂含量增加,土质疏松;以及天然河流蜿蜒演变过程中,凹岸下端的岸坡存在一定的冲刷,亦会在滨岸带形成砂质陡坡。砂质陡坡本身蓄水保土能力差,加上日益严重的人为干扰,陡坡及与之相连的河岸带水土流失严重,崩岸现象时有发生,生物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影响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健康。
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需求,我国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河岸带环境介质改造及生物栖息地保护工程。但某些工程措施采用了造价昂贵的生态袋、生态护坡基材等,尽管取得一定固岸护坡的作用,却因成本造价较高而不利于大面积推广。
鉴于上述描述,亟待有一种成本低且效果显著的滨岸砂质岸坡生态固护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滨岸带砂质岸坡生态固护方法,本发明方法通过秸秆束捆截蓄水土、多个活体柳枝段扩繁为灌木层及抗旱草种形成草本层相结合方式,快速高效地构建滨岸带沙质岸坡内的网状交织根系环境,“三位一体”地达到生态固护岸坡的目的。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滨岸带砂质岸坡生态固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滨岸带砂质岸坡的坡面上挖设间距均匀的多个扦插坑穴,且多个扦插坑穴成列排设,并于多个扦插坑穴内分别置入扦插钵以备后续操作使用;
步骤二、沿成列排设的多个扦插坑穴的上端开口铺设多个秸秆束捆,且多个秸秆束捆的长度方向与滨岸带砂质岸坡的延伸方向具有<30度的夹角;
步骤三、将多个活体柳枝段贯穿多个秸秆束捆后一一对应扦插入多个扦插坑穴内;以及
步骤四、在多个秸秆束捆之间的裸露的坡面上均匀挖设多个播种坑穴,在多个播种坑穴内底部铺设秸秆碎絮、在秸秆碎絮的上方播种抗旱草种。
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秸秆束捆通过以下方法步骤制作:
将至少三株硬质的玉米秸秆、高粱秸秆或甘蔗秸秆成束摆放,其中,至少一株玉米秸秆、高粱秸秆或甘蔗秸秆的形态学上端与其他玉米秸秆、高粱秸秆或甘蔗秸秆的形态学上端反向摆放;
用韧性秸秆捆扎固定成束摆放的玉米秸秆、高粱秸秆或甘蔗秸秆,使得捆扎固定的秸秆束捆的横截面为近三角形结构;其中,韧性秸秆为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或薯类秸秆。
优选的是,所述扦插钵中填充有沙质土壤和壤土;
且,所述扦插钵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60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开挖变形的结构面控制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 下一篇:生态挡土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