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停电自断开功能的插座电路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67551.9 | 申请日: | 2018-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9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莹欣;苏专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浪网中学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13/70;H01R29/00;H01R31/06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1 | 代理人: | 何卓南 |
地址: | 5284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复位按钮开关 交流电输出接口 停电 双向可控硅 断开 交流电输入接口 插座电路 连接端 按动 交直流转换模块 实质性特点 安全保护 电路接通 断开状态 用电设备 来电时 插座 导通 接通 通电 来电 供电 驱动 恢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停电自断开功能的插座电路结构,其交流电输入接口与交流电输出接口之间设有自复位按钮开关SB和双向可控硅SCR1,如此,当需要向用电设备供电时,按动自复位按钮开关SB使交流电输入接口与交流电输出接口之间接通,交流电输出接口两连接端之间得电压,从而使交直流转换模块得电而驱动双向可控硅SCR1导通,从而代替自复位按钮开关SB保持电路接通;而当停电又来电时,由于停电时双向可控硅SCR1、自复位按钮开关SB都处于断开状态,使得来电后交流电输出接口两连接端之间还没有电压,只有重新按动自复位按钮开关SB后,插座才能恢复通电工作,其实现停电自断开功能,有利于安全保护,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停电自断开功能的插座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庭电器越来多,很多地方在夏天等用电高峰期都开展错峰用电,这样就有可能出现突然停电情况,在停电期间我们可能忘记关闭电器开关就直接外出,当有电后电器会继续工作,例如风扇、电视等,这样会浪费电能,而且时间长了会造成用电设备烧毁等安全事故。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存在的缺陷,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停电自断开功能的插座电路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停电自断开功能的插座电路结构,包括有交流电输入接口1、双向可控硅SCR1、自复位按钮开关SB、以及交流电输出接口2,所述交流电输入接口1的一连接端与所述交流电输出接口2一连接端相电连接和另一连接端通过所述自复位按钮开关SB与交流电输出接口2另一连接端相电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SCR1并联在所述自复位按钮开关SB上,所述交流电输出接口2与所述双向可控硅SCR1控制门极之间电连接有用于驱动双向可控硅SCR1导通的交直流转换模块3。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停电自断开功能的插座电路结构,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3包括有电容C1、极性电容C2、二极管D1、二极管D2、以及电阻R1,所述电容C1一端与所述交流电输出接口2一连接端相电连接,电容C1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正极、二极管D2负极相电连接,二极管D1负极与所述电阻R1一端、极性电容C2正极相电连接,二极管D2正极与所述极性电容C2负极、交流电输出接口2另一连接端相电连接,所述电阻R1另一端与所述双向可控硅SCR1控制门极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案所述交流电输入接口与交流电输出接口之间设有自复位按钮开关SB和双向可控硅SCR1,如此,当需要向用电设备供电时,按动自复位按钮开关SB使所述交流电输入接口与交流电输出接口之间接通,交流电输出接口两连接端之间得电压,从而使交直流转换模块得电而驱动双向可控硅SCR1导通,从而代替自复位按钮开关SB保持电路接通;而当停电又来电时,由于停电时双向可控硅SCR1、自复位按钮开关SB都处于断开状态,使得来电后所述交流电输出接口两连接端之间还没有电压,只有重新按动自复位按钮开关SB后,插座才能恢复通电工作,其实现停电自断开功能,有利于安全保护,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浪网中学,未经中山市浪网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75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