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涡旋光束模式转换耦合器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68355.3 | 申请日: | 2018-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64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文建湘;王廷云;邢建飞;贺心雨;董艳华;庞拂飞;曾祥龙;陈振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6/14 | 分类号: | G02B6/14;G02B6/25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陆聪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涡旋 光束 模式 转换 耦合器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涡旋光束模式转换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单模光纤(2),少模光纤(3)以及两者的耦合部(1),所述耦合部(1)由单模光纤(2)和少模光纤(3)扭和0.5-2圈后进行熔融拉锥融合而成,使用时,光束从单模光纤(2)的一端进入,经过耦合部(1)后分别从单模光纤(2)以及少模光纤(3)的另一端离开;所述单模光纤(2)与少模光纤(3)的包层直径相同;所述少模光纤(3)由少模纤芯(31)、内少模包层(32)以及外少模包层(33)组成,少模纤芯(31)设置于内少模包层(32)中心处,外少模包层(33)将内少模包层(32)包裹于其中;所述少模光纤(3)中支持传输的各矢量模式之间的模式有效折射率差大于1×10-4,少模纤芯(31)的折射率是内少模包层(32)折射率的一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光束模式转换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少模纤芯(31)的直径为5-8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光束模式转换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少模包层(32)的直径为8-3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光束模式转换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少模包层(33)的直径为125~16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光束模式转换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1)中,单模光纤(2)和少模光纤(3)的扭和圈数为1圈。
6.一种涡旋光束模式转换耦合器的制作方法,制备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涡旋光束模式转换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计算少模光纤(3)的模式数量与纤芯包层尺寸大小和有效折射率差之间的关系,确定需要制作的少模光纤(3)的参数,以此参数进行少模光纤(3)制备;
步骤二,截取相同长度的单模光纤(2)与少模光纤(3),并在中间区域剥去相同长度的涂履层,然后分别对少模光纤(3)以及单模光纤(2)进行预拉锥处理,使预拉锥后的少模光纤(3)以及单模光纤(2)拥有与模式匹配的芯包尺寸;
步骤三,根据预拉锥处理后光纤所能够达到的模式匹配要求,设置拉制模式转换耦合器的参数,将单模光纤(2)和少模光纤(3)扭合在一起,而后进行拉制操作,拉制时,在模式耦合开始之前,拉伸速度为50-250μm/s;在模式耦合开始之后,拉伸速度为20-200μm/s;耦合结束后,修正速度为5-50μm/s;总的拉伸距离为8000-35000μm;
步骤四,拉制完成后,将模式转换耦合器进行封装,最后将产品嵌入系统,进行验证性测试,检验其是否能够完成模式的转换,若不能则回到步骤一重新制备,若能则完成涡旋光束模式转换耦合器的制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光束模式转换耦合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少模光纤(3)时所使用的预制棒,制作方法包括MCVD改良化学气相沉积工艺,FCVD加热炉化学气相沉积工艺,PCVD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工艺,OVD外部气相沉积工艺,VAD轴向气相沉积工艺,以及ALD原子层沉积掺杂工艺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工艺相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光束模式转换耦合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确定了少模光纤(3)的参数后,还包括根据光束传播法进行光纤模式转换耦合器的建模仿真,根据少模光纤(3)的参数对单模光纤(2)与少模光纤(3)融合后的光束传播结果进行仿真,验证光束是否在耦合部(1)发生周期性耦合,如发生则继续,如不发生则重新进行少模光纤(3)参数的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835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波导结构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热调节V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