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神经网络节点的自增减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72462.3 | 申请日: | 2018-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2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洪国强;肖龙源;蔡振华;李稀敏;刘晓葳;谭玉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快商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N3/04 | 分类号: | G06N3/04 |
代理公司: | 厦门仕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7 | 代理人: | 乐珠秀 |
地址: | 361007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神经网络 节点 增减 方法 计算机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神经网络节点的自增减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为根据需求设计的神经网络结构,并使用数据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使神经网络模型收敛或者神经网络的迭代次数超过一定的阈值;并逐层的神经元进行增减操作处理,本发明通过自动增减神经网络节点,一方面提高神经元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减少神经元的无用计算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神经网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网络节点的自增减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简写为NNs)或称作连接模型(Connection Model),它是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神经网络由许多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也称为单元或者节点,神经元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络。通常,神经元形成多层,分成三种类型的层,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其中,第一层为输入层,第一层可包含一个或多个神经元;输出层可包含一个或多个神经元;隐层可以为一层或多层。每一层的神经元将把它们的输出馈送入下一隐层中神经元的输入。
当神经网络的训练集确定之后,输入层结点数和输出层结点数随之而确定,首先遇到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困难的问题是如何优化隐层的结点数。实验表明,一旦神经网络的隐层结点数过少,网络不能具有必要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反之,若神经网络的隐层节点数的过多,不仅会大大增加网络结构的复杂性(这一点对硬件实现的网络尤其重要),神经网络在学习过程中更易陷入局部极小点,而且会使神经网络的学习速度变得很慢。隐层的结点数的选择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神经网络节点的自增减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其存储介质,以提高神经元的学习能力,减少神经元的无用计算量。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神经网络节点的自增减方法,应用于神经网络训练,所述神经网络节点的自增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需求设计神经网络结构,并使用数据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使神经网络模型收敛或者神经网络的迭代次数超过设定的阈值;
步骤二,逐层的神经元进行增减操作处理,将当前的神经网络模型标记为Mo;
判断当前层是否存在可减去的神经元,若当前层存在可减去的神经元,则进入步骤三,否则,进入步骤五;
步骤三,将当前层的神经元进行减操作处理,并将减操作处理后的神经网络模型标记为Mnew;
步骤四,进行迭代训练,当神经网络模型Mnew收敛或设定的迭代次数后神经网络模型 Mnew的损失函数值与减操作处理前的神经网络模型Mo的损失函数值的误差比小于第一设定值,则将神经网络模型设为神经网络模型Mnew,返回步骤二;否则,将神经网络模型还原为神经网络模型Mo,并进入步骤五;
在步骤四中,当神经网络模型Mnew收敛或设定的迭代次数后神经网络模型Mnew的损失函数值与减操作处理前的神经网络模型Mo的损失函数值的误差比小于第一设定值,则将神经网络模型设为神经网络模型Mnew,设神经网络模型Mnew的损失值为Lossnew,神经网络模型Mo的损失值为Losso,第一设定值a1,当(Lossnew-Losso)/Lossoa1时,接受神经网络模型Mnew,当(Lossnew-Losso)/Losso≥a1时,将神经网络模型还原为神经网络模型Mo;
步骤五,将当前层的神经元进行增操作处理,并将增操作处理后的神经网络模型标记为Mnew,在当前层增添一个神经元,并随机进行初始化,所述当前层为第i层,该增添的神经元为第i层第j个神经元,标记为神经元Xij,进入步骤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快商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快商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724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