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33 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79939.0 | 申请日: | 201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04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廖晶;卢鸿;周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9/22 | 分类号: | C07C9/22;C07C7/00;C07C7/12;C07C45/78;C07C45/79;C07C49/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base sub 33 | ||
本发明公开了新C33丛粒藻烷、丛粒藻烷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新C33丛粒藻烷化学名为:2,3,6,7,10,12,15,16,19,20‑十甲基‑10‑乙基‑二十一烷,丛粒藻烷酮的化学名为:3,5,8,9,12,13‑六甲基‑3‑(3,4,7,8‑四甲基‑九烷基)‑十四烷基‑2‑酮。本发明提供的新C33丛粒藻烷和丛粒藻烷酮可作为新的丛粒藻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用于指示丛粒藻生源、反映沉积环境、地质氧化还原作用以及推断丛粒藻中新的类异戊二烯四元环合成途径存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球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C33丛粒藻烷、丛粒藻烷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化石燃料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岩、煤等中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包括只含碳、氢元素的烃类化合物以及与其骨架相似的含氧、硫、氮杂原子的非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它们往往是沉积有机质在向烃类化合物演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这些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特征与结构信息可用于判断沉积物的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并研究有机质的成岩演化和经历的生物降解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成因理论研究和烃类生物标志物的生源研究。近十几年来,它们尚被应用于研究油藏地球化学,原油的二次运移,古环境、古气候、油-油对比和严重生物降解油源探索等领域。
其中,丛粒藻类化合物是非常独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只产生于B属丛粒藻(布朗葡萄藻)。丛粒藻是一种淡水浮游绿藻,其提取液的化学成分与石油的化学成分相似,是一种“石油植物”,又被称为油藻,地下的有些石油就是由这些藻产生的。这些藻可产生大量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用于生产汽油、煤油和柴油。因此,丛粒藻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探索发现与研究,对于石油成因的研究、生物能源探索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指示丛粒藻生源、反映沉积环境、地质氧化还原作用以及推断丛粒藻中新的类异戊二烯四元环合成途径存在的两种新的丛粒藻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新C33丛粒藻烷和丛粒藻烷酮。
所述的新C33丛粒藻烷,其化学名称为:2,3,6,7,10,12,15,16,19,20-十甲基-10-乙基-二十一烷;其化学结构如式Ⅰ所示:
所述的丛粒藻烷酮,其化学名称为:3,5,8,9,12,13-六甲基-3-(3,4,7,8-四甲基-九烷基)-十四烷基-2-酮;其化学结构如式Ⅱ所示: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新C33丛粒藻烷或丛粒藻烷酮在推断丛粒藻生物体中一种四元环的类异戊二烯合成路径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新C33丛粒藻烷或丛粒藻烷酮在指示地质氧化、氢化情况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C33丛粒藻烷和丛粒藻烷酮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799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