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制冷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86554.7 | 申请日: | 201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06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方宁;陈冬;吴小毛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54 | 分类号: | F24F11/54;F24F11/65;F24F11/64;F24F11/61;F24F13/22;F24F11/86;F24F110/20;F24F13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唐维虎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制冷 控制 方法 装置 空调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制冷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其中,上述空调制冷控制方法包括:从气象服务器获取所属地区的相对湿度信息;当获取的相对湿度信息小于第一湿度阈值时,依据采集的内盘温度、内环温度及外环温度,判断是否进入超强制冷模式;当获取的相对湿度信息小于第二湿度阈值且大于第一湿度阈值时,依据采集到的内盘温度、内环温度、外环温度、压缩机运行时间及压缩机运行频率,判断是否进入超强制冷模式;若空调器从常规制冷模式进入超强制冷模式,则将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提高至超强制冷频率或压缩机的最高制冷频率。提高对环境湿度判断的准确性,在避免凝露产生的同时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制冷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夏季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较高,当空调的送风温度低于房间内空气的露点温度时,空调出风口和风道就会结露、滴冷凝水,特别是在刚开机的一段时间内。事实上,凝露的出现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凝露的出现,会污染用户地板家具等,不利于环境卫生,用户体验差。
为改善高温高湿环境下变频空调出现凝露现象,相关技术中的变频空调器会采用较低的压缩机运行频率进行制冷。然而,较低的压缩机运行频率使空调的制冷效果不佳。同时,由于空调自身无法区分环境湿度,使空调器即使在高温低湿工况下,压缩机依然会以较低的频率运行,使空调器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也以较差的制冷效果为用户服务。如果变频空调增加湿度传感器,虽然可区分制冷运行环境的湿度,但也会增加整机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空调制冷控制方法,以在避免凝露产生的同时提高制冷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制冷控制方法,应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与气象服务器通信连接,所述空调制冷控制方法包括:从所述气象服务器获取所属地区的相对湿度信息;当获取的所述相对湿度信息小于第一湿度阈值时,依据采集的内盘温度、内环温度及外环温度,判断是否进入超强制冷模式;当获取的所述相对湿度信息小于第二湿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一湿度阈值时,依据采集到的所述内盘温度、内环温度、外环温度、压缩机运行时间及压缩机运行频率,判断是否进入超强制冷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湿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湿度阈值;若所述空调器从常规制冷模式进入所述超强制冷模式,则将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提高至基于所述常规制冷模式对应的常规运行频率生成的超强制冷频率或所述压缩机的最高制冷频率。
进一步地,所述依据采集的内盘温度、内环温度及外环温度,判断是否进入超强制冷模式的方式包括:当所述内环温度与内盘温度之间的差值超过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外环温度介于第二温度阈值与第三温度阈值之间时,判断进入所述超强制冷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依据采集到的所述内盘温度、内环温度、外环温度、压缩机运行时间及压缩机运行频率,判断是否进入超强制冷模式的方式包括:当所述内环温度与内盘温度之间的差值超过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内环温度与设定温度值之间的差值超过预设的第四温度阈值、所述压缩机运行时间不低于预设的时长阈值、所述压缩机运行频率达到所述常规运行频率且所述外环温度介于第二温度阈值与第三温度阈值之间时,判断进入所述超强制冷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常规制冷模式对应的常规运行频率生成的超强制冷频率的方式包括:根据所述常规运行频率及预设系数,利用公式:
F=F1×c,
计算所述超强制冷频率,其中,F代表所述超强制冷频率,F1代表所述常规运行频率,c代表所述预设系数,所述预设系数大于1且小于2;或者
根据所述常规运行频率及预设常量,利用公式:
F=F1+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865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