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设备的交互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88421.3 | 申请日: | 201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47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敦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52/02 | 分类号: | H04W52/02;H04M1/72454;G06F21/32;G06F9/4401;G06F3/0488;G06F3/048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马晓亚 |
地址: | 2018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设备 交互 方法 计算机 可读 介质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电子设备的交互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电子设备上设置有非可视化的触摸区域。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在电子设备处于锁屏状态下,检测到用户在触摸区域的第一触摸操作,确定第一触摸操作是否为第一触发动作;响应于确定第一触摸操作是第一触发动作,执行与第一触摸操作对应的第一响应操作,其中,在执行第一响应操作的过程中,电子设备保持锁屏状态。该实施方式可以在电子设备保持锁屏状态下,通过非可视化的触摸区域与电子设备进行交互,从而使电子设备执行一些响应操作。这样可以减少与屏幕的交互次数,即减少解锁屏幕以使其显示画面的次数。进而有助于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延长其待机时长。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电子设备的交互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各类手持电子设备(如手机、手表、手环或平板等等),通常都是采用可视化的显示屏作为交互界面。即用户在显示屏上执行各种操作。这种交互方式往往需要在屏幕处于开启状态下进行。这样,在功耗上会增加电子设备的电池消耗,进而会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待机)总时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电子设备的交互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的交互方法,该电子设备上设置有非可视化的触摸区域,包括:在电子设备处于锁屏状态下,检测到用户在触摸区域的第一触摸操作,确定第一触摸操作是否为第一触发动作;响应于确定第一触摸操作是第一触发动作,执行与第一触摸操作对应的第一响应操作,其中,在执行第一响应操作的过程中,电子设备保持锁屏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确定第一触摸操作是第一触发动作,向用户发送用于表征触发成功的第一提示信息,其中,第一提示信息包括声音提示和/或震动提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提示信息还用于提示用户是否执行与第一响应操作相关联的第二响应操作,以及方法还包括:检测到用户在触摸区域的第二触摸操作,确定第二触摸操作是否为第二触发动作;响应于确定第二触摸操作是第二触发动作,执行第二响应操作,其中,在执行第二响应操作的过程中,电子设备保持锁屏状态,第二触发动作与第一触发动作相同或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响应操作的执行过程中和/或执行过程结束后,电子设备处于黑屏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确定第一触摸操作不是第一触发动作,向用户发送用于表征触发失败的第二提示信息,其中,第二提示信息包括声音提示和/或震动提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响应操作的执行过程中和/或执行过程结束后,电子设备处于黑屏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第一触摸操作是否为第一触发动作,包括:在预置动作集合中,查找是否存在与第一触摸操作匹配的触发动作,其中,预置动作集合中的预置动作包括触发动作和与触发动作对应的响应操作;响应于查找到与第一触摸操作匹配的触发动作,则确定第一触摸操作是第一触发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用户的设置操作,以及根据用户的设置操作,增加、删除或修改预置动作集合中的预置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摸区域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以及确定第一触摸操作是否为第一触发动作,包括:检测第一触摸操作的触摸力度是否达到预设阈值;在第一触摸操作的触摸力度达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第一触摸操作是否为第一触发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摸区域设置有指纹传感器,以及确定第一触摸操作是否为第一触发动作,包括:采集用户的指纹信息,验证用户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指纹信息相符合;在验证用户的指纹信息与预设指纹信息相符合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第一触摸操作是否为第一触发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884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