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92771.7 | 申请日: | 201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0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张锦芳;苏宏家;向铮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H04L5/00 |
代理公司: | 11291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冯艳莲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设备 目标通信设备 时间窗 网络设备 发送 存储介质 发送指示 接收数据 距离比较 数据传输 指示信息 接收端 行链路 译码 申请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网络设备确定目标通信设备组的时间窗,目标通信设备组中两个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阈值,时间窗用于使目标通信设备组的至少两个通信设备通过侧行链路在时间窗发送和接收数据,网络设备向目标通信设备组的至少两个通信设备发送指示时间窗的第一指示信息。由于目标通信设备组中两个通信设备之间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对于作为接收端的通信设备,目标通信设备组中至少两个通信设备距离接收端的距离比较接近,可避免在相同时间窗发送数据的通信设备因距离接收端距离相差较大造成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之间相互干扰,可以提高接收端的通信设备的译码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3GPP)中提出了基于蜂窝网络的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提供了车到车(Vehicleto Vehicle,V2V)、车到人(Vehicle to Pedestrian,V2P)、车到基础设施(Vehicle toInfrastructure,V2I)和车到网络(Vehicle to Network,V2N)的智能交通业务。其中,V2N使用的是上下行链路进行通信。V2V、V2P和V2I使用的是侧行链路进行通信,侧行链路通信是基于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之间直接通信定义的,不需要基站转发。
现有技术中,当通信设备有需要发送的数据时,通信设备会向网络设备发送调度请求,网络设备接收通信设备发送的调度请求,并根据接收到的调度请求生成调度授予信息,之后,网络设备向通信设备发送调度授予信息。通信设备根据调度授予信息发送需要发送的数据;其中,调度授予信息包括分配给通信设备的时频资源。
当网络设备给多个通信设备分配的时域资源相同时,会出现有多个通信设备在相同的时域资源上向一个通信设备发送数据,进而可能会造成数据之间的相互干扰。特别是,距离接收端近的通信设备对距离接收端远的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的干扰较强。以图1为例说明,图1中以通信设备101、通信设备102、通信设备103和网络设备110为例;其中,通信设备102距离通信设备101较近,通信设备103距离通信设备101较远。当网络设备110为通信设备102和通信设备103分配的时域资源相同、通信设备102和通信设备103在相同的时域资源上发送数据时,通信设备102发送的数据可能会对通信设备103发送的数据造成较强的干扰,进而会降低通信设备101对通信设备103发送的数据的译码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在多个通信设备向一个通信设备发送数据时,减小多个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之间的相互干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网络设备确定目标通信设备组的时间窗,其中,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组包括至少两个通信设备,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组中的两个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阈值,所述时间窗用于使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组的至少两个通信设备通过侧行链路在所述时间窗发送和接收数据;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组的至少两个通信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时间窗。
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通信设备组中的两个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因此,对于接收端的通信设备来说,目标通信设备组中的至少两个通信设备距离接收端的通信设备的距离比较接近。如此,可以避免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在相同时间窗发送数据的通信设备因距离作为接收端的通信设备的距离相差较大,造成目标通信设备组中至少两个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可以提高作为接收端的通信设备对目标通信设备组中至少两个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译码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927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