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咪唑取代螺芴类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94029.X | 申请日: | 2018-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344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魏金贝;李国孟;高文正;邵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87/10 | 分类号: | C07D487/10;C07D519/00;C07F9/6561;C09K11/06;H01L51/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2 北京市海淀区西小口***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咪唑 取代 螺芴类 化合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保护一种咪唑取代螺芴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公开了下述通式化合物:X1~X4选自CR4或N,R4选自氢、C1‑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5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5的杂芳基;R1~R3选自氢、C1‑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5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5的杂芳基;R1~R3各自独立地与相连接的苯环稠合形成C9~C30芳基或杂芳基;m、n为0~4的整数,p为0~3的整数;L1、L2选自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亚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的亚杂芳基;Ar1、Ar2选自氢、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的杂芳基。本发明的化合物作为OLED器件中的发光材料或作为电子传输材料时,表现出优异的器件性能和稳定性。本发明同时保护采用上述通式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通式化合物,具体说涉及一种咪唑取代螺芴类有机化合物,其可以用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主体材料或者电子传输材料,本发明还涉及采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自从华裔科学家邓青云教授首次报道了有机化合物的电致发光现象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s)具有自发光、高对比度、低功耗等诸多优点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前,在显示与照明领域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中,一般都采用蓝色荧光搭配红、绿色磷光材料使用。常见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主要采用主客体掺杂方式来调节其光色、亮度与效率,进而改善器件性能。
在J.Mater.Chem.C,2015,3,9053—9056以及Organic Letters 37(2016)108-114中,报道了一系列基于螺芴的主体材料,其用作磷光染料的主体时,显示了较好的器件性能。但是在该系列报道中,螺芴单元与咔唑类基团相连,该系列材料为空穴型的主体材料,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以及仍有待提高。此外专利CN106866499A里类似的螺芴衍生物被当做空穴传输材料使用。
由于大多数有机材料的空穴传输能力大于电子传输能力,具有良好电子传输与注入能力的电子传输材料目前依然比较缺少。此外,常见的主体材料由于较宽的带隙以及偏空穴单极传输性质,激子注入能垒较高且会导致高电压下激子复合区域的偏离进而造成电致发光光谱不稳定、效率滚降严重等。因此开发具有一定电子传输能力的主体以及电子传输材料,在提高注入降低开启电压、提高发光效率、降低效率滚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在发光性能方面还有很大改进余地,业界亟需开发新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电子传输能力较弱、载流子传输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一种电子传输能力良好的新型通式化合物,同时提供一种采用此类新型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式化合物,具有如下式(1)所示的结构式:
在通式(1)中:
X1~X4分别独立选自CR4或N,R4选自氢、C1-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5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5的杂芳基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940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