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排污引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94559.4 | 申请日: | 2018-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3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姚佳良;王路生;王卉丛;姚丁;林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9/06 | 分类号: | E02B9/06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颜勇 |
地址: | 41001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排污 引水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排污引水系统,包括进水沟、进水端工作井、引水隧道、出水端工作井和出水沟,进水端工作井内设置有入口辅助块,所述入口辅助块的顶面为阶梯面,所述阶梯面的高端与进水端工作井的进水口连通,低端与进水端工作井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端工作井内设置有出口辅助块,所述出口辅助块的顶面为斜面,所述斜面的低端与出水端工作井的进水口连通,高端与出水端工作井的出水口连通。该结构的引水系统,减少或避免了水中污物在工作井内的沉积,降低了清淤及维护费用、延长了引水工程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了引排水效率和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引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排污引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引水、输水工程也日益增多。将引水隧道和工作井连接进行排水已成为工程中常用的引排水方法,但对于漂浮物和泥沙(以下称污物)较多的水源引排,若不能及时对工作井进行清淤,常会造成工作井的堵塞。工作井堵塞不仅会给引排水效率和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而且提高了引水工程中对工作井的清淤及维护费用,同时,降低了引水工程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排污引水系统,利用水流在井内产生湍流和不同区域的流速将水中污物带出井外,从而减少或避免水中污物在工作井内的沉积,以便降低对工作井的清淤及维护费用、延长引水工程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引排水效率和效果。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一种自动排污引水系统,包括进水沟、进水端工作井、引水隧道、出水端工作井和出水沟,进水端工作井的进水口与进水沟连通,进水端工作井的出水口通过引水隧道与出水端工作井的进水口连通,出水端工作井的出水口与出水沟连通;进水端工作井内设置有入口辅助块,所述入口辅助块的顶面为阶梯面,所述阶梯面的高端与进水端工作井的进水口连通,低端与进水端工作井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端工作井内设置有出口辅助块,所述出口辅助块的顶面为斜面,所述斜面的低端与出水端工作井的进水口连通,高端与出水端工作井的出水口连通。
进一步,进水端工作井的进水口的内侧壁距进水端工作井外壁的距离为进水端工作井宽度的1/4-1/3,进水端工作井的进水口的上顶壁距进水端工作井上顶壁的距离为进水端工作井高度的1/9-1/8。
进一步,阶梯面从高端到低端包括第一转点、第二转点、第三转点和第四转点,第一转点在进水端工作井的进水口内底壁壁面与进水端工作井左内侧壁壁面交线上;第二转点距进水端工作井左内侧壁的距离F为进水端工作井内底壁宽度D1的5/8,距第一转点的高度G为进水端工作井内侧壁高度H1的1/5-1/4;第三转点距进水端工作井右内侧壁的距离E为进水端工作井内底壁宽度D1的1/6-1/5,距引水隧道内底壁高度I1为进水端工作井内侧壁高度H1的1/25-1/24;第四转点在进水端工作井右内侧壁壁面上,且高度与第三转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斜面包括高端的第五转点和低端的第六转点,第五转点在出水端工作井的出水口内底壁壁面与出水端工作井右内侧壁壁面交线上;第六转点在出水端工作井左内侧壁上,且距引水隧道内底壁高度I2为出水端工作井内侧壁高度H2的1/25-1/24。
进一步,入口辅助块和出口辅助块均由抗冲刷或抗渗混凝土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945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