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管道原位修复软管内外层固定的方法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00586.8 | 申请日: | 2018-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35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曹井国;张文宁;石东优;王建刚;张大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55/162 | 分类号: | F16L55/162;F16B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222 天津市河西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管 内外层 粘接剂 内层 粘接 内外层材料 牵引装置 软管片材 外层片材 行进过程 原位修复 粘接装置 固定的 加料器 牵引辊 缝合 热风 焊接 融化 保证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管道原位修复软管内外层固定的方法及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缝合或焊接好的内层软管放置于外层片材之上;内外层材料一端固定于牵引辊上;将粘接装置固定于软管片材之上;开启牵引装置,在行进过程中,通过加料器向内外层之间投加粘接剂;通过热风将粘接剂融化,经自然冷却后内层与外层相互粘接紧密。本发明能够有效保证软管内外层之间粘接牢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病害管道修复内衬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管道原位修复双层软管制备的方法,同时还提供了用于管道原位修复双层软管内外层粘接的设备。
背景技术
城市排水管道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营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管网系统必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延伸,城市发展越快,地下管网设施的更新越快。传统的开挖更换技术,不仅耗费大量的财政开支,而且引起环境、交通、社会等一系列问题,其损失难以估量。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发达国家得到研究开发,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近年来城市地下管道非开挖复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是指在不开挖、少开挖的情况下对地下管道进行修复的一种技术。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可以对各类管道进行功能性修复、半结构性修复、结构修复。在我国拥有非开挖技术的管道修复企业众多,但这些企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非开挖管道修复材料90%以上依赖进口,造成技术成本高,施工周期难以保证,我国迫切需要国产化的管道原位修复材料。双层软管具有浸渍树脂效果好的优点,双层软管内外层粘接固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固定不牢固容易在翻转施工过程中造成褶皱,影响施工质量。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解决内外层软管粘接固定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管道原位修复软管内外层固定的方法,并提供了所用设备,能够保证软管内外层之间粘接牢固。
一种用于管道原位修复双层软管制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依次进行;
S1:将缝合或焊接好的内层软管(C2)放置于外层片材(C1)之上中间位置,沿长度方向两端对齐;
S2:将放置好的双层材料(C)一端固定于牵引装置(B)上;
S3:将粘接固定装置(A)固定于外层片材(C1)之上,夹持住内层软管(C2);
S4:开启牵引装置(B),使内层软管(C2)和外层片材(C1)同时移动,通过加料器(A4)向内层软管(C2)和外层片材(C1)之间投加粘接剂;
S5:通过热风装置(A5)吹出的热风将粘接剂融化;
S6:经自然冷却后,内层软管(C2)与外层片材(C1)相互粘接牢固。
其中,所述步骤S1中用于管道原位修复软管内外层固定设备包括牵引装置(B)和粘接固定装置(A),其中牵引装置(B)置于粘接固定装置(A)前端。
其中,所述步骤S2中牵引装置(B)包括两个牵引辊组成,其中一个为主动辊一个为被动辊,通过电机(D)启动运行。
其中,所述步骤S3中粘接装置包括定位螺丝(A1)、支架(A2)、定位螺丝(A3)、加料器(A4)、热风装置(A5)、压力轮(A6)、连杆(A7)、支梁(A8)、套筒(A9)、套筒(A10)组成;其中支架(A2)与连杆(A7)通过套筒(A9)连接;通过旋紧定位螺丝(A1) 固定支架(A2)位置;支梁(A8)与连杆(A7)通过套筒(A10)连接,通过旋紧定位螺丝(A3) 固定支梁(A8)位置;加料器(A4)通过挂钩(A4-2)固定在支梁(A8)上;热风装置(A5) 焊接在支梁(A8)上;压力轮(A6)通过螺栓(A11)与支梁(A8)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005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