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稠油油藏老区多介质蒸汽吞吐采油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02391.7 | 申请日: | 2018-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3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运军;沈德煌;李秀峦;郑华;席长丰;齐宗耀;王梦颖;董志国;罗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E21B4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刘鑫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吞吐 稠油油藏 尿素泡沫 蒸汽吞吐采油 多介质 水蒸汽 蒸汽吞吐开发 重量百分比 地层能量 开井生产 起泡剂 蒸汽量 返排 井中 流体 油藏 油汽 焖井 尿素 采油 补充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稠油油藏老区多介质蒸汽吞吐采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选择蒸汽吞吐后期压力低、低产、低效的稠油油藏并确定实施井;对该蒸汽吞吐后期的油藏停止注入水蒸汽,并向实施井中注入尿素泡沫溶液;接着继续注入水蒸汽进行蒸汽吞吐;焖井后开井生产采油;其中,以所述尿素泡沫溶液重量百分比为100wt%计,所述尿素泡沫溶液包括30wt%‑35wt%的尿素、1wt%‑5wt%的起泡剂和余量的水。本发明的方法能够补充地层能量,增加蒸汽吞吐动用半径、增加波及体积、提高流体返排能力;能够增加蒸汽吞吐周期、提高纵向动用程度、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周期注入蒸汽量不变的条件下,周期产油量和油汽比提高4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采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稠油油藏老区多介质蒸汽吞吐采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蒸汽吞吐技术是向稠油油藏注蒸汽,利用蒸汽所携带的热量,加热稠油,稠油在受热后粘度大幅度下降,在地层压力下从油层流向井筒的流量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产量。具体操作方案是向油层注入定量的蒸汽,然后焖井一段时间,使蒸汽携带的热量向油藏扩散,焖井结束后即开井放喷,油井自喷停止后,利用抽油泵继续采油生产。
目前蒸汽吞吐已进入后期,含水率高、油汽比低,地层压力低,经多年开发油藏呈现“高温、低压”的特点,缺乏足够的生产压差;油藏动用不均,蒸汽热效率低,直井蒸汽吞吐加热半径20-25m;开发成本上升,效益明显变差,高能耗高成本是蒸汽吞吐面临的重大难题,亟待研发、试验和推广应用新的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接替技术,为实现稠油高效开发和产量的持续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稠油油藏老区多介质蒸汽吞吐采油的方法,在稠油高轮次蒸汽吞吐后期加入尿素泡沫溶液,已达到提高蒸汽热能利用率、改善稠油综合开发效益,提高稠油蒸汽吞吐采收率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稠油油藏老区多介质蒸汽吞吐采油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蒸汽吞吐后期的稠油油藏并确定实施井;
对该蒸汽吞吐后期的油藏停止注入水蒸汽,并向实施井中注入尿素泡沫溶液;
接着继续注入水蒸汽进行蒸汽吞吐;
焖井后开井生产采油;
其中,以所述尿素泡沫溶液重量百分比为100wt%计,所述尿素泡沫溶液包括30wt%-35wt%的尿素、1wt%-5wt%的起泡剂和余量的水。
上述的方法中,优选地,选择蒸汽吞吐后期的稠油油藏的具体标准是根据市场经济效益及开采方式选择油藏区域,具体为:
影响直井多介质吞吐开发效果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为采出程度>厚度>粘度>渗透率:
(1)当采用直井多介质蒸汽吞吐且油价为≤50美元条件下的开发界限时,选择原油粘度≤15000mPa·s、渗透率≥300mD、厚度≥6m、采出程度≤25%的油藏;
(2)当采用直井多介质蒸汽吞吐且油价为≤60美元条件下的开发界限时,选择原油粘度≤20000mPa·s、渗透率≥300mD、厚度≥4m、采出程度≤25%的油藏;
影响水平井多介质吞吐开发效果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为厚度>采出程度>粘度>渗透率:
(1)当采用水平井多介质蒸汽吞吐且油价为≤40美元条件下的开发界限时,选择原油粘度≤10000mPa·s、渗透率≥500mD、油层厚度≥8m、采出程度≤20%的油藏;
(2)当采用水平井多介质蒸汽吞吐且油价为≤50美元条件下的开发界限为原油粘度≤20000mPa·s,渗透率≥300mD,厚度≥4m,采出程度≤25%的油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023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