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混组合墩梁固结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05063.2 | 申请日: | 2018-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4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沐宇;卢志芳;何勇;张勇;翟志雄;郭炎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9/0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套箱 墩柱 固结结构 组合墩 钢箱梁 桥梁上部结构 致密 低收缩 浇注 振捣 焊接 混凝土 转角 焊接连接 荷载作用 横向变形 结构工程 竖向连接 组合结构 大扭矩 加劲肋 剪力钉 有效地 钢套 箍筋 固结 钢筋 抵抗 桥梁 施工 应用 | ||
本发明为一种钢‑混组合墩梁固结结构。一种钢‑混组合墩梁固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墩柱、钢套箱、梯形撑;先在待浇注的墩柱上部外套设钢套箱;钢箱梁与钢套箱通过焊接连接,钢箱梁与钢套箱之间设置梯形撑,梯形撑焊接在钢套箱上;钢套箱内侧焊接设置有加劲肋和剪力钉,以及钢套箱内设置有竖向连接钢筋和箍筋;浇注低收缩致密免振捣混凝土形成墩柱,形成钢‑混组合墩梁固结结构。本发明采用墩柱、钢套箱、低收缩致密免振捣混凝土形成钢‑混组合结构,实现钢箱梁与墩柱的固结连接,有效地抵抗由于桥梁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产生的过大扭矩、转角和横向变形,提高了桥梁上部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在桥梁与结构工程中易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混组合梁桥、钢箱梁桥的墩梁连接方式,特别涉及一种钢-混组合墩梁固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桥梁支承方式主要是单铰支座、抗扭双支座或多支座以及墩梁固结。主梁与墩柱之间采用单铰支座时,对上部结构的抗扭约束能力较差,曲线梁桥会产生较大的扭矩,采用单支座约束时,很难平衡桥梁荷载产生的扭矩,造成支座脱空或梁体倾覆事故。抗扭双支座或多支座虽然能够提供很好的抗扭反力,但是当存在较大横向荷载作用时,在水平力作用下支座依然会出现错位和剪切破坏。墩梁固结能有效抵抗桥梁上部结构产生的扭矩,具有优异的整体稳定性,在混凝土桥梁结构中应用广泛。
近年来,钢-混组合梁桥、钢箱梁桥,由于其显著的技术经济综合优势,在桥梁建设中不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钢箱梁与混凝土墩柱形成墩梁固结是一个重大难题,需要发明一种钢- 混组合墩梁固结新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混组合墩梁固结结构,通过使桥墩承担部分扭矩,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桥梁上部结构的扭转变形,提高了桥梁上部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混组合墩梁固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墩柱1、钢套箱2、梯形撑4;先在待浇注的墩柱1上部外套设钢套箱2(先将钢套箱2 套设在待浇注的墩柱1上部外);钢箱梁3与钢套箱2通过焊接连接,钢箱梁3与钢套箱2之间设置梯形撑4,梯形撑4焊接在钢套箱2上;钢套箱2内侧焊接设置有加劲肋和剪力钉8,以及钢套箱内设置有竖向连接钢筋9和箍筋10;浇注低收缩致密免振捣混凝土11形成墩柱1(墩柱1由低收缩致密免振捣混凝土11浇注而成),形成钢-混组合墩梁固结结构。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钢箱梁有两种结构形式:
1)钢箱梁为闭口钢箱梁,钢套箱内浇筑低收缩致密免振捣混凝土至钢箱梁顶板,钢箱梁顶板、底板、腹板与钢套箱之间分别设置梯形撑;
2)钢箱梁为开口钢箱梁,钢套箱内浇筑低收缩致密免振捣混凝土至混凝土桥面板,竖向连接钢筋与混凝土桥面板内构造钢筋绑扎连接,钢箱梁底板、腹板与钢套箱之间分别设置梯形撑。
所述加劲肋包括竖向加劲肋5、纵向加劲肋6和横向加劲肋7,在纵向加劲肋6、横向加劲肋7中设置竖向钢筋穿筋孔12,在竖向加劲肋5设置箍筋穿筋孔13;竖向加劲肋5、纵向加劲肋6、横向加劲肋7和剪力钉8分别与钢套箱2内侧面焊接,竖向加劲肋5、横向加劲肋 7分别与纵向加劲肋6两两垂直布置,剪力钉8分布在钢套箱2内侧面上,竖向连接钢筋9 位于待浇注的墩柱1的空间内,竖向连接钢筋9与基础预埋钢筋连接,箍筋10穿入箍筋穿筋孔13。
所述竖向钢筋穿筋孔12的形状采用闭口圆形14或椭圆形15以及开口槽形16。
所述的低收缩致密免振捣混凝土11的性能,坍落扩展度(mm):760-850;扩展时间T500(s):<2;离析率(%):≤15;体积稳定性能应满足:限制膨胀率(水中14天):>2.5×10-4;限制干缩率(空气中28天):<3.0×10-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050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