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生活污水氨氮在线检测的设备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08631.4 | 申请日: | 201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6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平;于晓娟;陈辉;余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3 | 分类号: | G01N21/33;G01N21/64;G01N27/416;G01N33/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氮 光通路 检测池 三向 氧化还原电位仪 氧化还原电位 多重光信号 氨氮检测 检测模块 生活污水 透射信号 在线检测 滤光器 输出端 波长 水样 水体 生活污水处理 无二次污染 组合式光源 可见光 迭代算法 化学试剂 天然水体 维护周期 物理光学 在线监控 内置 穿透 测量 消耗 | ||
一种适用于生活污水氨氮在线检测的设备及方法,包括:组合式光源、多重滤光器、三向光通路检测池、多重光信号检测模块、氧化还原电位仪和氨氮检测模块,其中:内置待测水样的三向光通路检测池的输入端正对多重滤光器的输出端并接收特定波长的紫外和/或可见光以穿透待测水样,多重光信号检测模块和氧化还原电位仪分别设置于三向光通路检测池的不同输出端以接收对应波长的透射信号和氧化还原电位信号,氨氮检测模块根据透射信号和氧化还原电位信号经过氨氮迭代算法计算得到水体的氨氮含量。本发明依靠纯物理光学测量,无需消耗化学试剂、无二次污染且维护周期长,可广泛用于各类水体天然水体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在线监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质监测领域的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与氧化还原电位协同检测生活污水氨氮的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生活污水中的各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在进入环境后,很容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氨化作用而分解生成氨氮,并在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被硝化微生物的进一步氧化作用转化为亚硝氮和硝态氮。其中,氨氮作为一种典型的水体营养盐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传统的检测方法多基于化学试剂显色,分析步骤复杂、周期长并需要储存化学试剂,很难适用于水体氨氮浓度的在线自动监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光度法氨氮检测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适用于生活污水氨氮在线检测的设备及方法,利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与氧化还原电位协同检测生活污水氨氮。依据生活污水中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硝酸盐氮过程中,有机氮的含量可近似由荧光光谱中的氨基酸荧光峰反映,而生成的氨氮可由可见光吸收光谱反映,氨氮转化速率可由氧化还原电位近似反映,构建相关含氮化合物的特征荧光光谱、氨氮的可见光吸收光谱及其与水体氧化还原电位的耦合关系,实现生活污水及其处理出水中氨氮的原位在线快速测定。本发明依靠纯物理光学测量,无需消耗化学试剂、无二次污染且维护周期长,可广泛用于各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原位在线监测。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生活污水氨氮在线检测的设备,包括:组合式光源、用于提高检测精度的多重滤光器、三向光通路检测池、多重光信号检测模块、氧化还原电位仪和氨氮检测模块,其中:内置待测水样的三向光通路检测池的输入端正对多重滤光器的输出端并接收特定波长的紫外和/或可见光以穿透待测水样,多重光信号检测模块和氧化还原电位仪分别设置于三向光通路检测池的不同输出端以接收对应波长的透射信号和氧化还原电位信号,氨氮检测模块根据透射信号和氧化还原电位信号经过氨氮迭代算法计算得到水体的氨氮含量。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上述装置的紫外可见-荧光光谱与氧化还原电位协同检测水体氨氮的方法,即由组合式光源发射的紫外光经多重滤光器滤光后得到所需波长并穿透三向光通路检测池中的待测水样,多重光信号检测模块接收对应波长的紫外可见、荧光光信号,结合氧化还原电位仪采集到的氧化还原电位,经氨氮检测模块数据处理转化为氨氮数值实现检测。
所述的数据处理转化是指:将多通道光检测器检测到的光电信号参数与氧化还原电位参数代入到基于生活污水相关参数的大数据神经网络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氨氮浓度参数值。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基于对生活污水中各类含氮污染物转化规律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认识,在常规紫外光谱检测的基础上引入可见吸收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进行校准,结合组合式光源系统、三向光通路检测池及检测系统、氧化还原电位、神经网络计算模块,实现了对生活污水及其处理出水中氨氮的快速、准确检测;该方法与设备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可用于各类天然水体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在线监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三向光通路检测池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086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