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围堤式堆载预压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15229.9 | 申请日: | 2018-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8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彭功勋;何长明;李承海;鲁传恒;陈荣彬;赵旭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02 | 分类号: | E02D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谭英强 |
地址: | 51006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围堤式堆载 预压 | ||
1.一种围堤式堆载预压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围绕预压场地的周边堆载形成截面为梯形的堆载体,所述堆载体的部分主体落在预压场地的周边内侧,所述堆载体的部分主体落在预压场地的周边外侧,堆载体在预压场地的中央位置环绕形成空载区,在堆载体的重力作用下,预压场地在堆载体的正下方发生第一次沉降,第一次沉降收敛且对应形成第一沉降曲线;
B、第一次沉降收敛后,将落在预压场地周边外侧的部分堆载体移除并填入至空载区,堆载体形成一个整块的且截面为梯形的填筑块,所述填筑块的顶部平面的周边位于预压场地周边的正上方,在原空载区内的堆载体重力作用下,预压场地发生第二次沉降,第二次沉降收敛且对应形成第二沉降曲线,第二沉降曲线与第一沉降曲线叠加形成总沉降曲线;
C、第二次沉降收敛后,移除超出设计场平标高部分的填筑块,空出预压场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堤式堆载预压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当被移除的部分堆载体不够填满空载区时,提前在空载区的中央位置堆载形成一个土台,使得被移除的部分堆载体可填满空载区,所述土台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堆载体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围堤式堆载预压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将所述预压场地划分为多个依次相邻排布的矩形片区,围绕每个矩形片区的周边堆载形成截面为梯形的堆载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围堤式堆载预压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将所述预压场地划分为多个内至外包络布置的环状片区,围绕每个环状片区的周边堆载形成截面为梯形的堆载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围堤式堆载预压法,其特征在于,由内至外依次完成每个环状片区的填筑块的堆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堤式堆载预压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当所述预压场地为道路类线状场地时,堆载体包括分别堆载在道路类线状场地两侧的左堆载体和右堆载体,道路类线状场地的中间形成一条空载地带,在左堆载体和右堆载体的重力作用下,道路类线状场地的两侧发生第一次沉降并分别形成位于左堆载体和右堆载体正下方的第一沉降曲线;第一次沉降收敛后,移除左堆载体落在道路类线状场地的周边外侧的部分堆载体以及移除右堆载体落在道路类线状场地的周边外侧的部分堆载体并填入至空载地带,堆载体形成一个整块的且截面为梯形的填筑块,在原空载地带内的堆载体重力作用下,道路类线状场地中部发生第二次沉降,形成位于原空载地带正下方的第二沉降曲线,第二沉降曲线与第一沉降曲线叠加形成总沉降曲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堤式堆载预压法,其特征在于,定义堆载体斜边的倾斜角为a,所述a等于堆载体自然堆积所形成的自然堆填坡角,填筑块两斜边的倾斜角与堆载体斜边的倾斜角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1522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