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通信控制风机运行的电站锅炉余热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18366.8 | 申请日: | 201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108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逸隆;马军;江程;李言伟;连根款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L15/04 | 分类号: | F23L15/04 |
代理公司: | 佛山卓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90 | 代理人: | 陈雪梅 |
地址: | 215533 江苏省苏州市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通信 控制 风机 运行 电站 锅炉 余热 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控制利用余热的电站锅炉余热利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空气预热器和储热器,所述系统包括上游阀门和下游阀门,上游阀门设置在空气预热器和储热器上游的烟道上,下游阀门设置在空气预热器和储热器下游的烟道上,所述系统还包括中央控制器,所述副管道上设置风机,所述风机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通信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烟道传感器监测的数据自动控制风机的运行。本发明通过控制风机的智能运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现风机运行的智能控制,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和企业共同研发的课题项目的其中一部分,是对前面在先申请的改进,涉及热管余热回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热管回收烟气余热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城市大气质量日益恶化的问题也越发突出,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的问题迫在眉睫。在常见的蒸汽产生过程中,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锅炉烟气的排烟温度过高,浪费了大量能源,因此对锅炉尾气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但是现有技术中在满足烟气余热的同时,可能会发生低温腐蚀,因此如何避免低温腐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如果为了仅仅为了避免低温腐蚀,则在某些情况下烟气中余热浪费太多,导致发生余热利用效果不好的问题,因此上述的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热管技术是1963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George Grover)发明的一种称为“热管”的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相比于燃煤烟气余热回收中最为常用的管壳式换热器,热管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压力损失小、有利于控制露点腐蚀等优点,在燃煤烟气余热回收利用中更具潜力。
热管在换热中换热流体都是汽水混合物。热管在蒸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携带液体到蒸汽端内,同时因为冷凝端的放热冷凝,从而使得冷凝端中存在液体,液体也不可避免的与蒸汽混合,从而使得热管内的流体是汽液混合物,汽液混合物存在导致汽体混成一团,与液体之间换热能力下降,大大的影响了换热的效率。
现有技术的锅炉余热利用系统中,针对智能化控制的缺少研究,尤其是涉及同时存在多个余热利用设备的情况下的智能控制,例如设置热量分配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在前面发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智能控制结构的锅炉余热利用装置,充分利用热源,降低能耗,实现智能控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在前面发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锅炉余热利用设备,以实现余热的充分利用及其智能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站锅炉余热利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空气预热器和储热器,所述空气预热器设置在烟道的主管道上,所述储热器设置在副管道上,所述主管道和副管道形成并联管路,烟道中的烟气分别进入主管道和副管道的空气预热器和储热器,在空气预热器中产生蒸汽,在储热器中进行储热,在空气预热器和储热器中换热后的烟气再汇流进入烟道;
所述系统包括上游阀门和下游阀门,上游阀门设置在空气预热器和储热器上游的烟道上,下游阀门设置在空气预热器和储热器下游的烟道上,所述系统还包括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与上游阀门和下游阀门进行数据连接,所述上游阀门上游的烟道中设置烟气传感器,烟气传感器用于检测烟道中是否有烟气流过,所述副管道上设置风机,所述风机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通信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烟道传感器监测的数据自动控制风机的运行。
作为优选,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管道有烟气经过时候,中央控制器自动控制风机停止运行;当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管道没有烟气经过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上游阀门、下游阀门关闭,空气预热器和储热器所在的管路形成一个循环管路,中央控制器自动控制风机开始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183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