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性能石墨密封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19092.4 | 申请日: | 201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21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礼;梁世林;马庆春;邵泽钦;吕洪全;殷景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电碳厂 |
主分类号: | C04B35/532 | 分类号: | C04B35/532;C04B35/64;B28B7/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邓宇 |
地址: | 150025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密封材料 粒径 焙烧 浸渍 石墨化 制备 加工技术领域 致密 耐磨性 石墨化度 石墨化炉 压型模具 中温沥青 成品率 沥青焦 气孔率 软化点 石墨粉 碳材料 密闭 残碳 超细 混捏 混匀 焦粉 磨粉 生坯 压粉 轧片 坩埚 预制 装入 成型 破碎 冷却 | ||
1.一种高性能石墨密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粒径在10μm以下的超细焦粉、粒径在50μm以下的石墨粉和粒径在50μm以下的沥青焦粉混匀,获得混合料;
2)向步骤1)获得的混合料中加入软化点为70℃-100℃、残碳率为30wt%-50wt%的中温沥青,混捏2h-3h料温达到150℃-170℃,然后在130℃-150℃下轧片,轧片后冷却,破碎磨粉,制成压粉;
3)将步骤2)获得的压粉通过环形压型模具在室温和50MPa-100Mpa的条件下进行压制成型,得到环形预制生坯;
4)将步骤3)获得环形预制生坯放置在密闭的坩埚中,按预定升温曲线进行焙烧,坩埚内外填充冶金焦,焙烧完成后将制品在温度为150℃-300℃、压力为1MPa-3MPa、时间大于5h的条件下以沥青为浸渍剂进行浸渍,重复上述焙烧和沥青浸渍过程2-3次;
5)将经过步骤4)焙烧和浸渍后的坯体装入石墨化炉,用0.5~5mm及5~20mm两种焦碳为填料,灰份含量在5%以下的炭黑为保温料,按预定石墨化曲线进行石墨化处理,石墨化完成后获得石墨密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以混合料的总重量为100%计,混合料中三种组分按照如下重量百分比混合:超细焦粉的含量为65wt%-70wt%,沥青焦粉为20-25wt%,石墨粉5wt%-15wt%;步骤2)中沥青按混合料总和的40wt%-50wt%添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以混合料的总重量为100%计,混合料中三种组分按照如下重量百分比混合:超细焦粉70wt%,沥青焦粉20wt%,石墨粉10wt%;步骤2)中沥青按混合料总和的45wt%添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粒径在10μm以下的超细焦粉的制备方法为:将焦炭放入三环微粉磨粉机中,在高压引风机的电流控制在92A、变频分级机电流控制在108A的条件下磨粉,获得粒径在10μm以下的超细焦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中温沥青选用沥青软化点为93℃、残碳率为40wt%的沥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压粉在100MPa下压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沥青浸渍是在温度为190℃、压力1MPa、时间5h的条件下以沥青为浸渍剂进行两次浸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焙烧的预定升温曲线为:
。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石墨化处理的处理过程中控制石墨化温度为2300℃-2500℃,所述预定石墨化曲线为:
单位耗电量为8.0±0.5kWh/kg,功率最大时维持完单位耗电量后停炉。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环形压型模具包括压料组件和盛料组件;
所述压料组件包括模柄(1)、上接头(2)和上凸模(3);其中:所述模柄(1)底部与上接头(2)固定连接;所述上接头(2)呈圆筒形且其内部设有第一圆柱体形空腔;所述上接头(2)的底部壁体与上凸模(3)固定连接;所述上凸模(3)呈圆环形,上凸模(3)的外径和内径之差与上接头(2)的壁厚相等;
所述盛料组件包括模芯(4)、阴模(5)、下凸模(6)、上垫柱(7)、下接头(8)、承压座(9)、4根下垫柱(10)、顶板(11)、顶杆(12)和4根推料杆(13),其中:所述模芯(4)呈圆柱体形,且其底部设有凸起;所述阴模(5)呈圆筒形,其内部设有第二圆柱体形空腔,阴模(5)外侧壁的底部设有一圈沿圆周方向设置的圆环形外凸沿;所述圆环形外凸沿的正下方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排布的上垫柱(7);所述多个均匀排布的上垫柱(7)的正下方与承压座(9)固定连接;所述承压座(9)的底部与4根下垫柱(10)固定连接;所述承压座(9)呈圆柱体形且其内部中心设有工字型内孔,工字型内孔的顶部尺寸与模芯(4)底部的凸起尺寸相匹配;所述模芯(4)插入阴模(5)的第二圆柱体形空腔中心且模芯(4)顶部与阴模(5)的顶部平齐,模芯(4)底部从阴模(5)底部穿出且模芯(4)底部的凸起插入工字型内孔的顶部,模芯(4)与承压座(9)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模芯(4)外壁与阴模(5)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空腔,在环形空腔的底部填充有一圈呈圆环形的下凸模(6),所述下凸模(6)的尺寸与环形空腔的尺寸相匹配;所述下凸模(6)的底部与下接头(8)固定连接;所述承压座(9)的内部在环形空腔的正下方还设有4个均匀排布的通孔;所述4根推料杆(13)的顶部分别穿过承压座(9)的4个通孔与下接头(8)固定连接;所述4根推料杆(13)的底部位于承压座(9)的外部且4根推料杆(13)的底端分别与顶板(11)固定连接;所述顶板(11)底部中心与顶杆(12)固定连接;
所述上凸模(3)的外径和内径之差、上接头(2)的壁厚分别与环形空腔的尺寸相匹配,使得上接头(2)和上凸模(3)能够插入环形空腔内;所述下接头(8)的尺寸、4根推料杆(13)的尺寸分别与环形空腔的尺寸相匹配,使得下接头(8)和4根推料杆(13)能够插入环形空腔内;
压料时,通过对模柄(1)施压将上接头(2)和上凸模(3)插入模芯(4)与阴模(5)形成的环形空腔内,并将模芯(4)插入上接头(2)的第一圆柱体形空腔内;取料时,驱动顶杆(12)向上移动,顶杆(12)推动顶板(11)向上移动,顶板(11)带动4根推料杆(13)向上推动下接头(8),下接头(8)推动下凸模(6)向上移动完成取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电碳厂,未经哈尔滨电碳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1909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