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压开关柜电缆室柜门联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26376.6 | 申请日: | 201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70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瑾;丁虎;王良秀;陈次祥;殷非;吴国栋;薛君;文勇;曾志林;倪凤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H9/22 | 分类号: | H01H9/2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王晶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程序锁 闭锁电磁铁 电缆室 联锁板 带电显示器 开关柜后门 中压开关柜 联锁装置 锁芯连杆 行程开关 后盖板 柜门 前门 行程开关触点 电磁铁锁芯 钥匙 柜体固定 前端电源 安装板 电连接 可插入 闭锁 带电 解锁 进线 联动 联锁 封闭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压开关柜电缆室柜门联锁装置,包括电缆室前门、行程开关、程序锁A、程序锁钥匙、联锁板、闭锁电磁铁、带电显示器、程序锁B;所述闭锁电磁铁、程序锁A和行程开关分别安装在安装板或封闭的装置上,所述带电显示器安装在电缆室前门上,用于显示进线侧是否带电;程序锁B安装在开关柜后门或后盖板上,用于解锁开关柜后门或后盖板;程序锁A中的程序锁A锁芯连杆与联锁板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联动,并通过行程开关触点与前端电源进行联锁;所述闭锁电磁铁中的闭锁电磁铁锁芯连杆对应联锁板上的联锁板孔;所述程序锁B中的程序锁B锁芯连杆对应柜体固定板;程序锁A或程序锁B上可插入程序锁钥匙;所述带电显示器电连接闭锁电磁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压开关柜,尤其是一种中压开关柜电缆室柜门联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压开关柜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应用领域的不断增加,对其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经验表明,大量发生在中压开关柜上的误操作事故本应是可避免的,但因联锁功能不完善而未能避免,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中压开关柜在作为配电设备使用时,其带电状态由供电系统状态决定。现有的中压开关柜一般采用警示性标识或采用电气联锁的方式防止对开关柜电缆室门或盖板的误操作,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
警示性标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特别在进行检修时,操作人员可能在不了解现场配电装置工作状态或在供电系统仍然供电的情况下进行误操作,将开关柜电缆室门或盖板强行打开,从而对人身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中压开关柜电缆室门或盖板采用电气联锁的方式,其安全隐患主要来自电气联锁相对较低的可靠性或联锁功能不完善。电气联锁常因电器元件损坏或线路故障等原因造成联锁失效,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需要设计一种中压开关柜电缆室柜门联锁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使中压开关柜的联锁更加可靠,保证在进行维护检修时杜绝因误操作导致设备带电的情况发生,从而消除事故隐患,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压开关柜电缆室柜门联锁装置,可有效避免在检修过程中的误操作,该装置可有效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压开关柜电缆室柜门联锁装置,包括电缆室前门、行程开关、程序锁A、程序锁钥匙、联锁板、闭锁电磁铁、带电显示器、程序锁B;所述闭锁电磁铁、程序锁A和行程开关分别安装在安装板或封闭的装置上,所述带电显示器安装在电缆室前门上,用于显示进线侧是否带电;所述程序锁B安装在开关柜后门或后盖板上,用于解锁开关柜后门或后盖板;所述程序锁A中的程序锁A锁芯连杆一端与联锁板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联动,另一端连接行程开关(2)中的行程开关锁芯连杆(10),并通过行程开关触点与前端电源进行联锁;所述闭锁电磁铁中的闭锁电磁铁锁芯连杆对应联锁板上的联锁板孔;所述程序锁B中的程序锁B锁芯连杆对应柜体固定板;所述程序锁A或程序锁B上可插入程序锁钥匙;所述带电显示器电连接闭锁电磁铁。
所述闭锁电磁铁安装在封闭的装置中预留行程开关锁芯连杆伸出位置、程序锁钥匙操作位置及闭锁电磁铁接线端子。
所述闭锁电磁铁的闭锁电磁铁锁芯连杆顶端设置紧急解锁装置,当发生闭锁电磁铁锁损坏时,所述紧急解锁装置将闭锁电磁铁锁芯连杆释放脱离联锁板上的联锁板孔进行解锁。
所述带电显示器检测进线侧是否失电,若失电,带电显示器接通闭锁电磁铁,所述闭锁电磁铁动作使闭锁电磁铁锁芯连杆脱离联锁板上的联锁板孔,实现带电显示器和闭锁电磁铁与联锁板的联锁。
当电缆室前门打开,行程开关复位,进线侧失电时,所述闭锁电磁铁动作使闭锁电磁铁锁芯连杆吸合,脱离联锁板上的联锁板孔,转动程序锁A上的程序锁A钥匙,取出程序锁A钥匙,实现转动程序锁上的钥匙解开联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263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