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规模M2M网络中基于最优功率退避的非正交随机接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29500.4 | 申请日: | 201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23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王熠晨;杨子欢;王璐;王弢;李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28/02 | 分类号: | H04W28/02;H04W72/04;H04W74/00;H04W74/0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规模 m2m 网络 基于 最优 功率 退避 正交 随机 接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规模M2M网络中基于最优功率退避的非正交随机接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基站将ACB因子增大最优MTCD数I*倍后发送给所有MTCD,通过ACB检验的MTCD通过物理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发送第一个消息Msg1,判断选择同一PA的MTCD数量,即当前接入时隙发起随机接入尝试的MTCD数量;2)基站根据所有被选择的PA向MTCD发送第二个消息Msg2,MTCD监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USCH上以RA‑RNTI表征的RAR;3)能够监听到RAR的MTCD根据所选标记PA传输第三个消息Msg3,同一PA的各MTCD通过功率域的复用在相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上NOMA。4)基站采用SIC解码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上的数据包,并对成功解码的MTCD发送第四个消息Msg4,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系统的吞吐量,降低设备接入时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规模M2M网络中的随机接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大规模M2M网络中基于最优功率退避的非正交随机接入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物联网的主要通信平台,M2M成为了5G的主要通信场景。3GPP将M2M通过蜂窝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定义为机器类通信(MTC)。然而,蜂窝网络中部署M2M存在3个关键问题:首先,由于机器类通信设备(MTCD)的数量巨大,大量基于事件触发型MTCD短时间内在物理随机接入信(PRACH)上采用基于竞争方式突发随机接入(RA),会引发接入碰撞,导致网络拥塞,产生较大的时延;其次,由于通信数据总量巨大但单次数据量小,若MTCD先通过随机接入与基站建立连接、再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不仅造成MTCD与基站之间严重的信令开销,同时将降低系统资源利用率;最后由于无线资源有限,所以存在时频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因此无论是从能源的节省,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是设备的服务质量要求保障等方面来讲,急需针对MTCD的业务特性,对现有蜂窝网络进行改进和优化,研究大规模M2M(mM2M)在蜂窝网络中的有效随机接入方案。一些文献针对ACB机制做以改进,缓解了网络拥塞问题;一些文献针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及有效使用深入研究,缓解了资源有限的问题。但是这些研究本质上不能根本解决mM2M网络的拥塞等问题,鉴于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优点,有人提出通过功率域复用让碰撞设备成为一个NOMA组,这一方法大大缓解了网络拥塞,提升了系统吞吐量,降低了接入时延。然而,这一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框架,并没有深入研究怎样的功率域复用能获得最大吞吐量,也没有结合ACB机制做以调整,使系统充分发挥功率域复用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吞吐量,降低接入时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大规模M2M网络中基于最优功率退避的非正交随机接入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系统的吞吐量,降低设备接入时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大规模M2M网络中基于最优功率退避的非正交随机接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个eNB的覆盖范围内包含N个MTCD,各MTCD的到达模型服从贝塔分布,各MTCD的信道服从瑞利衰落,设所有的信道增益均为独立的,则网络随机接入4消息具体过程为:
1)基站获取NOMA设备组中的最优MTCD数I*,再将ACB因子增大I*倍后发送给所有MTCD,通过ACB检验的MTCD通过物理随机接入信道向基站发送第一个消息Msg1,第一个消息Msg1为标记PA,标记PA包括PA及标记ZC序列,使得基站能够在随机接入RA的第一步鉴别出被MTCD选择的PA,判断选择同一PA的MTCD数量;
2)基站根据所有被选择的PA向MTCD发送第二个消息Msg2,将第二个消息Msg2记作随机接入响应RAR,随机接入响应RAR包括PAID、上行资源分配、指示选择该PA的MTCD的标记索引以及对应MTCD的定时超前信息及功率分配信息,MTCD监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USCH上以RA-RNTI表征的RA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295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