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时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45和O145的纳米PCR试剂盒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31206.7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00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雪寒;葛东红;张碧成;王警;郭芸芸;俞正玉;倪艳秀;温立斌;李彬;汪伟;胡屹屹;周俊明;祝昊丹;肖琦;范宝超;朱雪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9 | 分类号: | C12Q1/689;C12Q1/10;C12Q1/686;C12N15/11;C12R1/19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袁静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时 检测 血性 大肠杆菌 o45 o145 纳米 pcr 试剂盒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同时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45和O145的纳米PCR试剂盒及其应用,涉及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检测技术领域。该试剂盒,包括第一引物对和第二引物对,所述第一引物对包括序列如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的引物;所述第二引物对包括序列如SEQ ID No:7和SEQ ID No:8所示的引物。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纳米PCR试剂盒在以非诊断为目的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45和O145中的应用。本发明纳米PCR试剂盒,能够快速、特异的同时检测样品中两种血清型的EHEC,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同时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45和O145的纳米PCR试剂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是当今世界上不断增多的食品安全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诱因。据WHO的资料,在2011年1年内,全世界就有370万人死于以感染性腹泻为主的食源病,这类患者的感染大部分是食用被污染的动物源性食品、果蔬、和饮水所致。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中,沙门氏杆菌、李斯特氏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弯曲杆菌占有重要地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是一类产生一种或两种志贺毒素的高致病性食源性病原菌,可将其分为O157 EHEC以及non-O157 EHEC两类。EHEC对人的致病力强,感染剂量低,感染载体含菌量达l0个/g以上即可引起感染。近年来,关于non-O157 EHEC,尤其是“the Top-six”爆发流行的报道逐渐增多。在南半球和欧洲,non-O157 EHEC对人类的危害比O157 EHEC更大。EHEC“the Top-six”包括O26、O111、O103、O45、O145、O121。2011年9月,美国农业部颁布了一项禁止出售带有大肠杆菌“theTop-six”牛肉制品的法令。
现有技术中缺乏能够同时快速、特异的检测EHEC O45和O145的试剂盒。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时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45和O145的纳米PCR试剂盒及其应用,该试剂盒能够同时快速、特异的检测EHEC O45和O145。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同时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45和O145的纳米PCR试剂盒,包括第一引物对和第二引物对,所述第一引物对包括序列如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的引物;所述第二引物对包括序列如SEQ ID No:7和SEQ ID No:8所示的引物。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引物对中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序列的引物浓度相同;所述第二引物对中SEQ ID No:7和SEQ ID No:8所示序列的引物浓度相同。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引物对和第二引物对的浓度之比为1:1。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试剂盒还包括2×NanoPCR Mix,所述2×NanoPCR Mix是由2×NanoPCR buffer、dNTP Mixture和DNA聚合酶组成的。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试剂盒还包括阳性对照模板,所述阳性对照模板是EHECO45和O145的DNA提取物。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纳米PCR试剂盒在以非诊断为目的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45和O145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中,所述应用包括以DNA提取物为模板,采用所述第一引物对和第二引物对进行纳米PCR的步骤,纳米PCR的反应体系如下:10μL 2×NanoPCR Mix、1-2μL样品DNA提取物、0.5μL第一引物对、0.25μL第二引物对,加入无菌双蒸水至总体积为20μ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12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