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喷油规律可变的增压式重油压电-电磁双阀电控喷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35343.8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837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刘秀琴;白云;董瑞邦;兰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47/02 | 分类号: | F02M47/02;F02M51/06;F02M61/04;F02M6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规律 可变 增压 重油 压电 电磁 双阀电控 喷油器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喷油规律可变的增压式重油压电‑电磁双阀电控喷油器,包括喷油器头、电磁阀组件、中通式增压活塞、压电控制组件、针阀组件和液力补偿活塞。蓄压腔能有效减小共轨压力波动,从而缓解了各缸喷油过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下降的现象的发生。电磁阀组件可以有效控制伺服油油路的切换,使得增压活塞响应更快,提高喷油器二次建压速度。增压活塞可以对喷油器内的燃油再次增压,提高喷油器的喷油压力,实现超高压喷射。压电控制组件能够实现灵活的喷油策略和响应快、控制精度高的喷油过程。控制滑阀和液力补偿活塞在喷油器工作的时候能够实现先缓后急的喷油规律,有利于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型、污染物排放和噪声排放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燃油系统,具体地说是船舶柴油机燃油系统。
背景技术
喷油规律是柴油机燃烧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控制喷油速率控制燃烧过程可以实现燃烧过程理想化,从而改善燃烧过程。柴油机喷油初期的喷射率是决定预混合燃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降低NOx和噪声,希望初始喷射率很低;喷射中期相当于扩散燃烧期,为了降低碳烟,希望喷射率很陡地加大,并且随着转速和负荷的增高,喷油率的丰满度必须增大,即从三角形向矩形过渡,以确保燃油和空气的充分混合;喷射后期是喷射压力降低期,由于此间燃油雾化不良而产生颗粒物排放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喷油结束时,应快速回油以实现喷油压力的迅速降低,从而使喷油后期尽量缩短。这样便可以达到同时改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污染物排放和噪声排放性能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喷油器的靴形喷射改善柴油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污染物排放和噪声排放性能,同时又能实现控制腔内的快速建压,提高喷油器响应速度的喷油规律可变的增压式重油压电-电磁双阀电控喷油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喷油规律可变的增压式重油压电-电磁双阀电控喷油器,其特征是:包括喷油器体以及自上而下设置的电磁阀组件、中通式增压活塞、压电控制组件、控制滑阀组件和针阀组件,喷油器体设置在电磁阀组件上方,喷油器体里设置蓄压腔,喷油器体上方安装喷油器头,喷油器头里设置连通蓄压腔的主进油孔;
所述电磁阀组件包括中间块、密封阀杆底座、电磁阀阀体、衔铁、控制阀杆,喷油器体、中间块和密封阀杆底座自上而下设置,电磁阀阀体设置在喷油器体里,衔铁设置在中间块里,控制阀杆上端部连接衔铁,控制阀杆下端部伸入至密封阀杆底座里,电磁阀阀体里设置电磁阀复位弹簧,电磁阀复位弹簧的顶端顶在喷油器体上,电磁阀复位弹簧的底端顶在衔铁上,电磁阀复位弹簧所在位置为电磁阀复位弹簧腔,电磁阀阀体里缠绕线圈,电磁阀复位弹簧上方的喷油器体里设置伺服油回油油路、伺服油进油油路、燃油进油油路、燃油回油油路,燃油进油油路连通蓄压腔,伺服油回油油路连通电磁阀复位弹簧腔,控制阀杆中部分别设置控制阀杆上密封锥面和控制阀杆下密封锥面,控制阀杆中部所在的中间块处设置上过渡容腔,上过渡容腔连通增压活塞连通油路,控制阀杆与其下方的密封阀杆底座之间形成控制阀杆导向腔,控制阀杆导向腔连通回油油路,密封阀杆底座里设置连通伺服油进油油路的伺服油进油孔;
所述中通式增压活塞设置在增压活塞体里,中通式增压活塞的上部为大头端,中通式增压活塞的下部为增压活塞活塞体,大头端与其上方的上增压阀密封阀杆底座之间形成增压活塞上腔,大头端上设置限位凸台,大头端中部与限位凸台之间形成增压活塞导向腔,增压活塞活塞体下方形成增压活塞下腔,增压活塞下腔通过单向阀连通燃油进油油路,大头端内部设置纵向油路,增压活塞活塞体设置横向贯通油路,纵向油路与横向贯通油路相通,横向贯通油路连通增压活塞连通油路,增压活塞导向腔连通增压活塞回油油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53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