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湿导湿纱线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43791.2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0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杨晨啸;李鹂 | 申请(专利权)人: | 香港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D02G3/38 | 分类号: | D02G3/38;D02G3/44 |
代理公司: | 72003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玉锁;郑特强 |
地址: | 中国香港九龙红磡理***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湿 纱线 加捻纱 导湿 导湿纱线 制备方法工艺 服用舒适性 包覆处理 导湿性能 短纤维纱 纺织加工 毛细通道 织物外观 螺旋状 驱动力 包覆 长丝 改性 纱芯 制备 面料 加工 环保 应用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湿导湿纱线的制备方法,属于纺织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将加捻纱工艺与包覆纱工艺相结合,以加捻纱为纱芯,采用长丝或者短纤维纱条对加捻纱进行周向包覆处理,从而与加捻纱共同形成螺旋状的多重毛细通道,进而提高纱线的吸湿导湿驱动力,增强其整体吸湿导湿效果。本发明制备方法工艺简单、环保新颖、成本低廉,适宜吸湿导湿纱线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或现有普通纱线的二次吸湿导湿改性。此外,所述纱线的吸湿导湿性能稳定、无化学添加耐久性优异,对纱线原材料没有限制,对织物外观没有影响,尺寸稳定性好,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服用舒适性面料的生产与加工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湿导湿纱线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采用复合纺纱工艺,以加捻纱为纱芯,利用包覆纱对加捻纱进行周向螺旋包覆制备吸湿导湿纱线的方法,属于纺织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纺织面料舒适性、健康性及环保性需求的提升使得纱线及其纤维制品正逐步迈向功能化、差异化及复合化,而吸湿导湿性能的优良亦是评价纺织面料舒适性的重要指标。目前,具有强吸湿导湿功能的纱线,广受市场欢迎,可普遍适用于夏季服装、运动服装、贴身衣物、强体力劳动工作服和学生服装等。同时,由于其对皮肤环境的微调节作用,有助于降低空调等能耗电器的使用率,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及未来发展规划,因此,高吸湿导湿纱线的开发研究吸引了多方注意。例如:美国杜邦公司COOLMAX产品及台湾中兴纺织公司COOLPLUS产品均是通过在涤纶纤维表面形成凹槽以提高其比表面积,进而增强芯吸效应来达到纤维的吸湿排汗功能。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3474976U,公开日期2014年3月12日,公开了一种吸湿排汗的保暖涤纶纤维,该实用新型专利设计了中空十字形涤纶纤维,其通过十字形截面构成的纤维间芯吸通道来达到吸湿速干的效果。然而,尽管吸湿导湿纤维及面料发展迅速,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其同样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当前,纤维截面异形化及后整理处理技术仍然是传统面料获得吸湿导湿功能的主要技术手段,但其通常却较注重于使面料从皮肤表面迅速吸取湿气或者汗水,却忽略了由于仅依靠异形截面的部分毛细效应而导致的芯吸驱动力不足所产生的面料或者纱线的锁水性,进而致使长时间的粘贴效应严重影响人体运动的机能。另一方面,选用后整理方法亦会使纤维面料的透气及耐水洗性能较差,且手感粗糙、回弹性较低。同时,异形纤维所产生导湿效应大多局限于化学合成纤维,对于天然纤维的吸湿导湿改性则无法适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环保新颖、成本低廉,适宜吸湿导湿纱线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或现有普通纱线的二次吸湿导湿改性的吸湿导湿纱线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芯吸驱动力较弱、普遍适用性不足及后整理技术耐久性较差等缺点,直接采用复合纺纱工艺,以包覆纱螺旋抱合加捻纱的物理方式对纱线进行整体的结构改性以制备吸湿导湿纱线,具有一步到位、成本低廉、绿色环保、工艺简单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吸湿导湿纱线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采用复合纺纱工艺,以加捻纱为纱芯,利用包覆纱对加捻纱进行周向螺旋包覆即可得到所述的吸湿导湿纱线。
所述的复合纺纱工艺为加捻纱工艺与包覆纱工艺相结合的纺纱工艺。
所述的一种吸湿导湿纱线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复合纺纱工艺对纤维原料品种没有限制,可以是纯天然/人造或者混纺。
所述的一种吸湿导湿纱线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包覆纱纤维截面/结构不限,异型多通道/坑渠纤维更佳。
所述的一种吸湿导湿纱线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复合纺纱工艺的功能主要是物理实现法,结合亲水处理性能效果更佳。
所述的一种吸湿导湿纱线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加捻纱的纤维细度与包覆纱的纤维细度之比不限,捻度不限,纤维长度不限,螺旋节距不限。
所述的一种吸湿导湿纱线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周向螺旋包覆为单层包覆或者多层包覆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香港理工大学,未经香港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437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包芯纱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球拍线及其绿色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