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体式凹凸插座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49699.7 | 申请日: | 2018-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837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崔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同 |
主分类号: | H01R13/46 | 分类号: | H01R13/46;H01R13/514;H01R24/00;H01R24/28;H01R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座 联接 插孔 插头插座 使用容量 插头 分体式 裸露 凹凸设计 插座插孔 插座连接 带电插头 电器设备 电气设备 金属插头 绝缘外壳 设备使用 触电 扣牢 首尾 发热 闲置 制作 购买 | ||
分体式凹凸插座: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插头插座。在日常生活使用插座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插座插孔的数量不够,就需要重新购买新的插座,旧的可能就弃置,新插座多余的插孔又闲置,浪费太多资源;或者两个插座连接在一块用,插头在与插座联接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使用不当,使带电插头裸露在外,从而引发人身触电。本发明使插座形成一个单独的个体,由插头和插座两个个体组成一套设备;如果一个插座的插孔数量不够使用,可以根据使用容量,在不超过联接容量的前提下,由分体式凹凸插座逐一添加插座联接至插孔使用数量,避免电器设备因功率大于插座的使用容量,从而发生插头插座发热引起的事故;并且插座在多个联接中,因首尾制作凹凸设计,使金属插头避免裸露于空气中,使绝缘外壳相互扣牢,从而使设备使用中加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插头插座。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插座,但是又不能把所有大小不一的型号都购买,所以就造成了插座不够或者插孔不够的局面;又或者插座太大插孔太多造成了既占空间又占资源,携带又很不方便。在某些时候使用者为了节约购买成本和加长使用距离,对多个不同的插座插头进行串联式联接,使插头的带电体随意的裸露,形成了不安全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分体式.携带方便.且能够按规定容量自由联接的安全性更高的插头插座。
1一种分体式的插头插座,其中插座与插头是分开的个体,插头(1)和插座(2)。
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的插头(1)是由插头与连接线为一个整体;插座(2)为一个整体,并且插座(2)可通过(2-4)上面的插孔以水平方向连续联接多个插座,使插座(2)的插孔达到使用数量的要求。
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的插头(1-1)三个插孔与插座(2-2)的三个金属插头的规格是一致的,插头(1)与插座(2)的三根线分别是由火线L零线N以及地线E组成。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的插头(1)上的(1-1)是凹进去的,与(1-2)形成了0.5CM的距离;插座(2)上的(2-2)是凸出的与(2-1)形成了0.5CM的垂直距离;同样插座(2)上的(2-4)也与(2-3)形成了0.5CM的垂直距离。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的插座(2)与插头(1)联接可保护金属插头不外露,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性,同样插座(2)尾部(2-4)对的插孔也具备同等的安全可靠性;在多个插座联接中(2-2)与(2-4)会以凹凸结合的方式联接,提高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满足一次使用多个插孔的需求。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的插头及插座的插孔适用于所有国家标准的电器设备的使用,以及所有标准插头插座的联接操作。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分体式凹凸插座的插头部分及插头尾部的示意图。
图2是插座整体的示意图。
图3图4是分体式凹凸插座的插头及插座的剖面图。
图5是分体式凹凸插座的插头与插座的整体示意图。
图中1.插头主体;1-1插头尾部凹陷部分;1-2插头尾部绝缘外壳。2.插座主体;2-1插座绝缘外壳;2-2插座凸起部分;2-3插座尾部绝缘外壳;2-4插座尾部凹陷部分;2-5插座插孔正面。
具体实施方式:图1中插头为单独的个体,为之后插座的使用提供了更长距离的使用,大大提高发明的实用性;插头尾部1-1凹陷部分与1-2尾部绝缘外壳之间四边垂直距离0.5CM,为插座插头插入插孔提供了0.5CM的绝缘体保护,大大提高了使用性,避免因插头裸露带来的危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同,未经崔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496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