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酿酒用冷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49870.4 | 申请日: | 2018-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7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林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遵义市永宏金属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G3/12 | 分类号: | C12G3/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蒙捷 |
地址: | 563099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筒 蒸锅 活塞杆 冷却槽 酒器 冷却装置 连通 活塞 翻料机构 滑动连接 冷却机构 酒糟 冷却管 酿酒 固定设置 蒸馏过程 出酒率 冷却水 收集管 翻料 铰接 加热 松动 粮食 | ||
本发明涉及冷却装置,具体公开了酿酒用冷却装置,包括外箱、蒸锅和冷却机构,所述外箱为用于加热的箱体,蒸锅位于外箱内,蒸锅的底部固定设有第一气筒,第一气筒内滑动连接的活塞杆,活塞杆上还设有用于对酒糟进行翻料的翻料机构;蒸锅顶部设有第二气筒,第二气筒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杆,第二活塞杆内设有空腔且与翻料机构铰接并相互连通;冷却机构包括凝酒器、冷却槽和冷却管,凝酒器固定设置于冷却槽内且凝酒器与冷却槽之间留有空间,蒸锅与凝酒器之间连通有收集管,冷却槽与第一气筒之间连通有冷却管。采用本方案能充分利用冷却水的热量,同时还能在蒸馏过程中对酒糟进行松动以提升粮食的出酒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装置,具体公开了酿酒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的酿酒技术渊源流长,历史沉淀丰厚,形成独特的酒文化,市场潜力巨大。国内酿酒发酵过程,属于“复式双边发酵法”,即酒曲可以同时对粮食进行糖化和发酵。这样的发酵效率是非常之高的,能够更充分将淀粉转化为酒精。而国外根本没有“曲”这种发酵媒介,靠的是磨碎的发芽谷物,自己将淀粉转化为糖分,然后加入酵母进行“单边发酵”,能力远远赶不上中国曲技术的双边发酵法(国外通常需要多级蒸馏,中国一般来说仅是一级蒸馏,当然也有多级蒸馏的工艺,但是不是主流)。
因此,中国的白酒,通常是采用“固态酿造法”,最后发酵好的粮食,是以固态形式上酒甑(蒸馏器)蒸酒的。即可理解为,将发酵后的粮食加热到80-85摄氏度,利用水和酒精的沸点不同,将酒精蒸馏出来,然后进行冷却收集,获得酒精浓度较高的白酒。
现在采用的蒸馏方式为,将酒糟(发酵好的粮食)从窖池中挖出来,然后运输到酒甑(蒸馏装置)进行蒸馏,现有的蒸馏装置主要包括甑盖、甑体和底锅三部分,可沿中轴转动的甑体底板上设置插销,通过插拔插销实现底锅的闭合与打开。底锅(酒糟是放置在底锅内)的加热方式有多种,有电加热、直接燃料燃烧加热或者用水蒸气加热,现在多采用水蒸气加热的方式。但是用水蒸气加热的装置存在如下技术问题:一是热量浪费,未能够充分利用冷却水从酒蒸气中吸收的热量,在酒蒸出来后还需要其他的冷却水对酒精蒸汽进行冷却;二是现有的蒸馏装置,未能对酒糟进行充分的翻料处理,容易出现蒸馏不完全的情况,导致产量减少的问题;三是需要连通进水管到外箱内以便增加加热水,避免外箱内干烧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酿酒用冷却装置,以充分利用冷却水的热量,同时还能在蒸馏过程中对酒糟进行松动以提升粮食的出酒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酿酒用冷却装置,包括外箱、蒸锅和冷却机构,所述外箱为用于加热的箱体,蒸锅位于外箱内,所述蒸锅包括底锅和锅盖,底锅的下侧固定设有第一气筒,第一气筒上设有排水孔,第一气筒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与第一气筒之间固定设有拉簧,第一活塞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杆上端转动连接有翻料机构;
所述锅盖上固定设有第二气筒,第二气筒的上端设有第一通气孔,第二气筒的下端开通有第二通气孔,第二通气孔内安装有使气体只能从底锅进入第二气筒内的单向阀,所述第二气筒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杆,第二活塞杆内设有空腔且第二活塞杆上还设有进气孔,第二活塞杆的下端与翻料机构铰接并相互连通,所述翻料机构上设有喷气孔且喷气孔与第二活塞杆连通;
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凝酒器、冷却槽和冷却管,凝酒器固定设置于冷却槽内且凝酒器与冷却槽之间留有空间,蒸锅与凝酒器之间连通有收集管,冷却槽与第一气筒之间连通有冷却管,冷却管上设有阀门,阀门与冷却槽之间的冷却管上连通有导流管。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遵义市永宏金属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遵义市永宏金属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498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