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阻燃塑料管道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53245.7 | 申请日: | 2018-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16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匡红卫;尚武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星河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28;C08L23/08;C08L63/00;C08K3/04;C08K13/02;C08K5/098;C08K3/22;C08K5/03;C08K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12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层管 内层管 聚乙烯 抗菌剂母粒 阻燃剂母粒 双层共挤 阻燃塑料 重量份 抗菌 环氧树脂 没食子酸丙酯 氯化聚乙烯 乙烯基硅烷 聚乙烯蜡 抗菌功能 硬脂酸钙 环己酮 增韧剂 增塑剂 管内 阻燃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菌阻燃塑料管道,包括内层管和外层管,所述内层管与外层管采用双层共挤制成,所述内层管由下列重量份原料制成:聚乙烯60—80份、聚乙烯蜡0.5—6份、环己酮6—10份、氯化聚乙烯12—18份、抗菌剂母粒10—15份、POE增韧剂3—7份;所述外层管由下列重量份原料制成:聚乙烯45—80份、环氧树脂20—40份、硬脂酸钙5—10份、增塑剂5—7份、没食子酸丙酯0.1—1份、乙烯基硅烷0.5—1份、阻燃剂母粒5—8份。本发明采用双层共挤技术,并且在内层管内添加了抗菌剂母粒,外层管添加了阻燃剂母粒,使得内层管具有抗菌功能,外层管具有阻燃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菌阻燃塑料管道。
背景技术
管道被普遍应用于建筑管道、石油、电力、化工、造纸、城市给排水、工厂污水处理等行业。但由于聚乙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这种化学结构使其很容易燃烧,且释放大量烟气和有毒气体。而且,现有的管道大多数没有抗菌功能,不能抑制或杀灭管道中存在的各种细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抗菌阻燃塑料管道。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抗菌阻燃塑料管道,包括内层管和外层管,所述内层管与外层管采用双层共挤制成,所述内层管由下列重量份原料制成:聚乙烯60—80份、聚乙烯蜡0.5—6份、环己酮6—10份、氯化聚乙烯12—18份、抗菌剂母粒10—15份、POE增韧剂3—7份;所述外层管由下列重量份原料制成:聚乙烯45—80份、环氧树脂20—40份、硬脂酸钙5—10份、增塑剂5—7份、没食子酸丙酯0.1—1份、乙烯基硅烷0.5—1份、阻燃剂母粒5—8份。
进一步,所述内层管由下列重量份原料制成:聚乙烯62份、聚乙烯蜡3份、增韧剂3份、环己酮8份、氯化聚乙烯12份、抗菌剂母粒12份。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阻燃塑料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管由下列重量份原料制成:聚乙烯51份、环氧树脂25份、硬脂酸钙10份、增塑剂5份、没食子酸丙酯0.5份、乙烯基硅烷0.5份、阻燃剂母粒8份。
进一步,所述抗菌剂母粒由竹炭微粉和粉末橡胶制成,将竹炭微粉与粉末橡胶进行熔融,并搅拌均匀,使得竹炭微粉进入粉末橡胶,再造粒即可。
进一步,所述阻燃剂母粒由下列重量份原料制成:氢氧化镁15—20份、三氧化二锑15—18份、十溴二苯乙烷20—35份、硅藻土余量。
进一步,所述增塑剂至少包括以下物质中的至少一种:己二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环氧油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进一步,所述阻燃剂母粒由下列重量份原料制成:氢氧化镁18份、三氧化二锑15份、十溴二苯乙烷30份、硅藻土余量。
进一步,所述竹炭微粉由以下方法制成:先将竹炭烧制,再利用常压射频冷等离子体技术对竹炭进行改性,具体工艺条件为:入射功率为110W,氩气流量为10L/min,六氟化硫流量为15sccm,沉底温度为140℃,处理时间为15min,即可使得竹炭充分被刻蚀脆化,然后用行星球磨机反复球磨,使得竹炭微粉化,得到粒径约为0.1—0.2μm的竹炭粉末。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双层共挤技术,并且在内层管内添加了抗菌剂母粒,外层管添加了阻燃剂母粒,使得内层管具有抗菌功能,外层管具有阻燃功能。
2、本发明的抗菌剂采用竹炭和粉末橡胶制成,竹炭以粉末橡胶为载体添加入管道的生产中,竹炭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孔隙多,比表面积高达300平方米/克以上,所以它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其分子表面所附生的微生物可将所吸附的物质彻底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星河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星河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532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复合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防刮聚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