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人便利店用电子标签循环使用系统的循环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59700.4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420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沈一飞;刘倩;刘建雄;张永佳;李永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小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无人 便利店 用电 标签 循环 使用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无人便利店用电子标签循环使用系统的循环方法,属于电子标签领域。本发明方法的步骤为:消磁、震动分离、收集识别、结算、标签回收利用,将安装于商品上电子标签通过消磁初步分离,再经过震动分离进一步分离,通过电磁墙通电将电子标签吸附,然后电磁墙断电将吸附后的电子标签落入下方的识别柜进行收集识别,可以方便的将电子标签进行收集集体识别,识别后的电子标签与安装部结合,然后重新安装在商品上使用,实现了电子标签的回收利用,节约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标签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基于无人便利店用电子标签循环使用系统的循环方法。
背景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电子标签是一种突破性的技术:“第一,可以识别单个的非常具体的物体,而不是像条形码那样只能识别一类物体;第二,其采用无线电射频,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而条形码必须靠激光来读取信息;第三,可以同时对多个物体进行识读,而条形码只能一个一个地读。此外,储存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因此,将RFID电子标签作为商品防盗和管理的媒介,可以实现商品的准确高效管理。
经检索,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电子标签(申请号为:201210163024.X,申请日为:2012.05.23),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电子标签,包括基片、天线、芯片和多根连接线;基片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天线和芯片设置于基片的第一部分;芯片的多个管脚分别与多条引出连接线相连;连接线的未与芯片连接的一端连接至接地端或电源,或者多个连接线短接,并且连接线延伸至所述基片的第二部分。当开启包装后首次使用阅读器对电子标签进行数据读取操作时,会检测到连接状态发生变化的管脚数量超过预设阈值,此时删除其存储的数据,并永久停止响应阅读器,提高了电子标签的安全性,也降低了应用部署的成本。但是该申请案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将电子标签与商品方便的结合,且电子标签也难以重复利用。
此外,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RFID电子标签的封装方法及RFID电子标签(申请号为:201110328308.5,申请日为:2011.10.25),在电子标签实体铜版纸的下一层镶嵌物inlay上附着天线,在垫片上附着不干胶纸;将天线延伸到标签的全部实体,并在镶嵌物inlay没有天线的其它地方开刀口;以粘贴方式粘贴在商品封装口;本发明改变传统天线设计方法,增大电子标签贴撕毁的可能性,使RFID电子标签避开金属和水的干扰。但是该申请案的不足之处在于电子标签也难以重复利用。
综上所述,电子标签难以重复利用是现有技术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将电子标签循环利用,提供了一种基于无人便利店用电子标签循环使用系统的循环方法,可以将电子标签循环利用。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无人便利店用电子标签循环使用系统的循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消磁:顾客将需购买的商品放入消磁柜内,通过消磁柜将安装部内部的磁铁进行消磁,然后将商品通过消磁传送带输送至分离单元;
S200、震动分离:在分离单元内通过分离传送带将商品输送至收集识别单元,商品输送过程中被分离传送带带动振动,使得锁紧环与电子标签之间分离;
S300、收集识别:在收集识别单元内通过收集传送带将商品输送至结算单元,商品输送过程中,分离后的电子标签被吸附到电磁墙表面并从电磁墙表面落入下方的识别柜内,识别柜内的标签识别器对识别柜内所有电子标签进行识别、统计,并将数据输送给计算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小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小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597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