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砷污染土壤的超临界水/超临界二氧化碳联合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59844.X | 申请日: | 201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17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田森林;张月超;李英杰;黄建洪;胡学伟;宁平;谷俊杰;关清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2 | 分类号: | B09C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土壤 临界 二氧化碳 联合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砷污染土壤的超临界水/超临界二氧化碳联合处理方法,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本发明将砷污染土壤置于高温高压反应釜I中,再加入金属结合剂并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升温加压至二氧化碳的超临界状态,接触萃取15~120min得到修复土壤和萃取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超临界态的温度为40~80℃,压力为10~45MPa;将萃取产物、水、过量氧化剂加入到高温高压反应釜II中混合均匀得到反应体系,在密闭条件下,对高温高压反应釜II中的反应体系升温加压至反应体系达到水超临界状态,并反应5~45min得到反应产物体系,其中超临界状态的温度为380~650℃,压力为23~55Mpa。本发明方法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和萃取砷从而修复污染土壤,砷以三氧化二砷的形式回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砷污染土壤的超临界水/超临界二氧化碳联合处理方法,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砷及其化合物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有较大的毒性的致癌物质,若不加控制其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且污染一旦形成还很难消除,已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国家防癌研究机构确定为第一类致癌物。砷会通过食物链或地面水、地下水进入人体,严重损害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金属矿的大量开发以及砷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含砷废水、废渣量日益增加,废水在土壤中扩散以及堆积的废渣在土壤中的迁移,严重的污染了生态环境。因此,含砷土壤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很有必要。目前我国砷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主要有淋洗修复、稳定化固化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电动修复等。
中国专利CN 107457253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砷污染土壤修复的药剂及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方法,利用微生物菌液和稳定剂作为土壤的修复药剂,稳定剂养护后再用微生物菌液养护,得到最后修复的土壤,稳定剂中包含软锰矿、铁盐、钙盐和天然矿物,微生物菌液包含亲霉菌和载体。中国专利CN106244153A中一种土壤砷污染修复剂,所述修复剂包括稳定剂、有机物料、生物菌剂至成的水剂,其中稳定剂由四种固体材料组成,生物菌剂由五中菌种组成。微生物修复中,对于微生物的培养以及菌剂保存过程环境,要求较高。中国专利CN102504832A中公开了一种土壤砷钝化剂,使用的原料包括生物质焦、赤泥、氯化铁,将赤泥与秸秆生物质焦混合,加入三氯化铁溶液,经过炭化冷却过筛得到钝化剂,对砷有一定的钝化效果,但长时间钝化效果不佳。虽然都使砷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但是并没有回收砷,造成砷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砷污染土壤的超临界水/超临界二氧化碳联合处理方法,本发明方法可减少试剂及材料的消耗,温和快速的净化含砷土壤,同时,以三氧化二砷的形式回收砷资源,从而实现含砷土壤的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
一种砷污染土壤的超临界水/超临界二氧化碳联合处理方法,具体步骤为:
(1)将砷污染土壤置于高温高压反应釜I中,再加入金属结合剂并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升温加压至二氧化碳的超临界状态,接触萃取15~120min得到修复土壤和萃取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超临界态的温度为40~80℃,压力为10~45Mpa,砷污染土壤中含有与砷共存的重金属离子;
(2)将步骤(1)的萃取产物、水、过量氧化剂加入到高温高压反应釜II中混合均匀得到反应体系,在密闭条件下,对高温高压反应釜II中的反应体系升温加压至反应体系达到水超临界状态,并反应5~45min得到反应产物体系,其中超临界状态的温度为380~650℃,压力为23~55Mpa;
当超临界状态的温度为460~600℃时,高温高压反应釜迅速泄压,反应产物体系进行气固液分离,固体产物为金属氧化物,气液产物再冷却至温度为100℃以下,三氧化二砷气体转变成固体三氧化二砷,气固液三相分离得到固体三氧化二砷、液体为溴的水溶液和气体为氮氧化物;
当超临界状态的温度为375~460℃(不含460℃)时,高温高压反应釜内的反应产物体系降温至温度为100℃以下,高温高压反应釜迅速泄压,气固液三相分离得到固体为三氧化二砷,液体为重金属的硝酸盐溶液和气体为挥发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598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