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铜离子改性环糊精/聚精氨酸/碳纳米管的手性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62249.1 | 申请日: | 201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7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雷鹏;周影;洪沙沙;杨亚娟;双少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27/327;G01N27/48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地址: | 03000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离子 改性 环糊精 精氨酸 纳米 手性 传感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基于铜离子改性环糊精/聚精氨酸/碳纳米管的手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为用电聚合方法将精氨酸L-Arg聚合在碳纳米管MWCNTs表面,再将其置于铜离子改性环糊精Cu-β-CD溶液中,制备的Cu-β-CD/PLA/MWCNTs传感器;
具体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铜离子改性环糊精Cu-β-CD溶液制备:向含有NaOH和β-环糊精β-CD的溶液中加入CuSO4·5H2O溶液,搅拌、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乙醇,静置24h,过滤,真空干燥2天,得到Cu-β-CD;
(2)MWCNTs/GCE修饰电极制备:将碳纳米管MWCNTs分散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形成浓度为0.2 mg/mL~1.0 mg/mL均匀的分散液体系;然后将分散液滴在电极GCE表面,在红外灯下干燥,最后用二次水冲洗除去松散吸附的MWCNTs,得到MWCNTs/GCE修饰电极;
(3)PLA/MWCNTs修饰电极制备:将MWCNTs/GCE修饰电极浸泡在pH=6.0~7.0含有0.5 mM~3.0 mM L-Arg的PBS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在-1.6~1.8 V的电位范围内以0.1 V/s进行5~25个循环,聚L-Arg膜将会在电极上电聚合,获得PLA/MWCNTs/GCE;将所制备的PLA/MWCNTs/GCE用二次水清洗,在空气中干燥,得到PLA/MWCNTs修饰电极;
(4) Cu-β-CD/PLA/MWCNTs传感器制备:将处理后的PLA/MWCNTs/GCE修饰电极静置在10~20 ml Cu-β-CD溶液中,在20~30℃下自组装4~28h,得到Cu-β-CD/PLA/MWCNTs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铜离子改性环糊精/聚精氨酸/碳纳米管的手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NaOH的浓度为0.25~0.65 M;β-CD的浓度为0.02~0.04 M;CuSO4·5H2O的浓度为0.03~0.05 M;搅拌速率为150-250 rpm;搅拌时间为12 h;反应温度为20-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铜离子改性环糊精/聚精氨酸/碳纳米管的手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电极为玻碳电极;MWCNTs的浓度为0.2 mg/mL~1.0 mg/mL;红外灯下的干燥时间为5-10 min;反应体系温度为20~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铜离子改性环糊精/聚精氨酸/碳纳米管的手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反应体系温度为20~30℃;干燥时间为15-30 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铜离子改性环糊精/聚精氨酸/碳纳米管的手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Cu-β-CD的浓度为3.0~7.0 mM,pH=3.0~10.0。
6.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铜离子改性环糊精/聚精氨酸/碳纳米管的手性传感器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即DPV法对色氨酸对映体L/D-Trp 进行选择性识别,具体步骤为:将Cu-β-CD/PLA/MWCNTs传感器静置在25℃,pH=3.0~10.0浓度为0.01-8.0mM的10~20 ml L/D-Trp溶液中,以0.1V/s的扫速在0.3V~1.0V的电化学窗范围内进行DP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224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无死角泡沫检测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