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玉米隐性核雄性不育突变基因ms30 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67572.8 | 申请日: | 2018-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82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万向元;安学丽;谢科;吴锁伟;董振营;田有辉;李金萍;刘欣洁;张思淼;朱涛涛;鲍建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首佳利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A01H1/04;A01H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隐性 雄性不育 突变 基因 base italic ms30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核雄性不育基因
技术领域
一般地,本发明属于作物分子育种、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玉米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
背景技术
植物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MS)是指在高等植物中,雄性器官发育异常,无法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花粉),但雌性器官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雄配子而受精结实,并能将该不育性遗传给后代的现象。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雄性不育材料对玉米的雄花发育机理研究、遗传育种应用、杂种优势研究和应用方面都有重要价值。玉米雄性不育按照不育性遗传方式的差异,可分为3类: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核雄性不育和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其中细胞核雄性不育还可分为显性核不育和隐性核不育,而且以后者为主。由于细胞质母体遗传的原因,细胞质不育基因的F1不能自交结实,因而不能在育种和生产上利用;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和繁殖存在困难,也不能在育种和生产上有效利用;质核互作不育基因,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被育种利用,但是该类基因的广泛利用会导致杂交种细胞质单一化,易受专一性病原小种的侵染而导致杂交玉米生产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目前国内外玉米杂交育种的父母本大多是可育的自交系,杂交制种时需要对母本进行人工或机械除雄,大大增加了制种成本,同时杂交种纯度也难以得到保障。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作物分子设计技术,并结合常规育种方法,有望将隐性核不育基因有效利用起来。为了能够使核不育基因得到育种利用,必须找到核不育后代早期诊断不育性的标记性状从而尽早区分核不育系。因此,从发现玉米隐性核不育材料时起,人们就利用传统育种技术途径,对核不育基因进行了多种标记性状的探索研究,如利用标记性状与不育性的紧密连锁关系,开发了粒色标记系统法、黄绿苗连锁标记法和多花丝连锁标记体系等,但是由于标记性状与不育性连锁不完全、标记性状鉴定困难、鉴定时期滞后等问题,这些方法和尝试在玉米生产上并没有得到推广应用。分子标记,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狭义的分子标记是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的特定DNA片段。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通过定位克隆获得与玉米重要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或者功能性共分离分子标记,对玉米的基因型鉴定、品种的遗传背景选择、目标单株筛选、品种的遗传改良和纯度鉴定以及克隆雄性器官分化控制基因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首佳利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首佳利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75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