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聚氰胺@ZIF-67改性海绵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869404.2 申请日: 2018-08-02
公开(公告)号: CN109046279A 公开(公告)日: 2018-12-21
发明(设计)人: 姜炜;张雅娜;张宁;周宇;郝嘎子;胡玉冰;宋欣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B01J20/26 分类号: B01J20/26;B01J20/28;B01J20/30
代理公司: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代理人: 刘海霞
地址: 210094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吸油材料 改性海绵 三聚氰胺 制备 三聚氰胺海绵 六水合硝酸钴 前驱体悬浊液 油污染 二甲基咪唑 高孔隙率 吸油倍率 直接合成 海绵体 可漂浮 疏水性 一步法 吸附 浸泡 水体 柴油 水面 治理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三聚氰胺@ZIF‑67改性海绵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以三聚氰胺海绵,二甲基咪唑和六水合硝酸钴为原料,通过将三聚氰胺海绵浸泡在ZIF‑67前驱体悬浊液中制备低密度块状MS@ZIF‑67海绵体吸油材料。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采用一步法直接合成性能优异的材料。本发明的三聚氰胺@ZIF‑67改性海绵吸油材料具有高孔隙率,低密度,大表面积和高疏水性,且可漂浮于水面,吸油倍率高,对柴油的吸附倍率为103倍,适用于水体油污染的治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聚氰胺@ZIF-67改性海绵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吸附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油污染处理的方法包括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和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包括燃烧法,乳化法等。生物处理法包括使用活化剂,增加微生物数量,在海水中投放N、P等,促进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但目前为止,生物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物理处理法包括重力分离法,离心法,过滤法和吸附法。其中,最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为吸附法,吸附法具有快速、高效、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吸附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油材料本身的性质。

三聚氰胺海绵(MS)是由甲醛—三聚氰胺—亚硫酸氢钠共聚物组成的泡沫状材料。作为一种低密度材料,它具有良好的吸音性、阻燃性、隔热性和湿热稳定性,具有健康、安全、综合性能好的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交通、航空、军事、日常电子信息等领域,特别适合作为阻燃剂、减噪剂和清洁剂。

Lei Zhiwen等(Lei Z,et al.Multiphase surface growth of hydrophobicZIF-8on melamine sponge for excellent oil/water separation and effectivecatalysis in a Knoevenagel reaction[J].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8,6(7).)使用聚多巴胺作为偶联剂,由于通过非共价吸附和共价反应具有很强的粘合能力,然后在三聚氰胺海绵表面上原位生长ZIF-8颗粒,该MS@ZIF-8复合材料对于各种油显示出优异的吸附性能(10-38g/g),远高于纯ZIF-8(0.1-1.5g/g)的吸收容量。但是该产品使用两步法制得,步骤较为繁琐。

Ding Yichun等(Ding Y,et al.One-Step Preparation of Highly Hydrophobicand Oleophilic Melamine Sponges via Metal-Ion-Induced Wettability Transition[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8,10(7).)将三聚氰胺海绵(具有~0°的水接触角)浸入过渡金属离子的水溶液(FeCl3,Fe(NO3)3,Zn(NO3)2,Ni(NO3)2,和Co(NO3)2)中,使超亲水三聚氰胺海绵具有了疏水性。但是通过这种方法所制得的材料,仅得到了~130°的水接触角,其中硝酸钴溶液浸泡得到的三聚氰胺海绵的对水接触角仅有118.7°,其疏水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聚氰胺@ZIF-67改性海绵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三聚氰胺海绵二甲基咪唑和六水合硝酸钴为原料,制备低密度MS@ZIF-67海绵体吸油材料,通过调节原料的配比和反应时间,调控吸油材料的结构,改善材料的吸油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三聚氰胺@ZIF-67改性海绵吸油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搅拌下,在六水合硝酸钴的甲醇溶液中加入二甲基咪唑的甲醇溶液,持续搅拌直至溶液出现蓝色浑浊,得到ZIF-67前驱体悬浊液;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94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