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温高湿矿井的井下掘进巷道降温除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70163.3 | 申请日: | 2018-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48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熊亚选;刚鑫;高军伟;陈红兵;徐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3/00 | 分类号: | E21F3/00;E21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黄晓军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矿井 井下 掘进 巷道 降温 除湿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温高湿矿井的井下掘进巷道降温除湿系统,所述井下掘进巷道具有掘进工作面,所述降温除湿系统包括:隔离体,其为筒状结构且容纳于所述井下掘进巷道;其中,所述筒状结构的内侧形成有内巷道,所述筒状结构的外侧和所述掘进巷道形成外巷道;送风单元,其能够提供低温低湿的新风流并能够与内巷道和所述外巷道分别连通;以及回风巷,其与内巷道和所述外巷道分别连通以便将风排出所述井下掘进巷道。本发明通过增设隔离体,将掘进工作面后方的井下掘进巷道分割为外巷道和内巷道两部分,通过对外巷道和内巷道分别进行降温除湿作业,有效地改善了井下掘进巷道的作业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高湿矿井的热湿害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温高湿矿井的井下掘进巷道降温除湿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矿井岩层的温度不断升高。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开采层,持续的高温高湿作业环境对作业人员及相关设备产生较大影响,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会使井下事故率升高。
当前,为了改善井下的井下作业环境,通常采用机械式制冷表冷器降温除湿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在井上或井下的集中区域安装蒸汽压缩式制冷机组,制冷机组从高温热源吸收冷量后通过表冷器产生18℃左右的冷空气并送入工作面进行制冷。由于表冷器的表面温度通常在5℃以上,因此降温除湿效果差,而且需要表冷器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目前的降温方法针对的整个工作区域,因此这样的降温处理方法存在能耗高的问题。因此目前的降温除湿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针对井下掘进巷道的降温除湿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高湿矿井的井下掘进巷道降温除湿系统,旨在降低能耗的基础上有效地对井下掘进巷道有作业人员活动的工作环境实现降温除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高湿矿井的井下掘进巷道降温除湿系统,所述井下掘进巷道具有掘进工作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除湿系统包括:1)隔离体,其为筒状结构且容纳于所述井下掘进巷道;其中,所述筒状结构的内侧形成有内巷道,所述筒状结构的外侧和所述掘进巷道形成外巷道;2)送风单元,其能够提供低温低湿的新风流并能够与内巷道和所述外巷道分别连通;以及3)回风巷,其与内巷道和所述外巷道分别连通以便将风排出所述井下掘进巷道。
通过隔离体将掘进工作面后方的井下掘进巷道分割为外巷道和内巷道两部分,送风单元通过将低温低湿的新风流分别送入外巷道和内巷道并与其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进行混合,并通过回风巷与外界空气的连通,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对井下掘进巷道中有作业人员停留的部分的降温除湿。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作业人员的个数分配以及作业方位分配,可以通过调整送风单元送入外巷道和内巷道内的低温低湿的新风流的风量和方位,以降低送风单元的负荷。如可以是:当前处于休息状态的人停留在内巷道,当前作业人员需要在外巷道靠近掘进工作面的局部区域活动,此时只需通过送风单元内巷道和该局部区域进行降温除湿作业以使两个区域能够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可以理解的是,内巷道和该局部区域的温度和湿度水平可以大致相同也可以有所区别。
此外,还可以对内巷道进一步进行区域划分,如划分为物品放置区域和人员休息区域,可以对两个区域的温度和湿度水平进行灵活调整,如需要对人员休息区域进行降温除湿以保持较为舒适的温度和湿度,而对物品放置区域仅作除湿处理以防止工具在潮湿环境中被损坏,如金属工具生锈等。显然,上述区域的划分方式以及送风单元对各个区域的处理方式仅为示例性的描述,并不会构成对本发明不必要的限定。在不偏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区域的划分形式以及各个区域的降温除湿水平进行合理地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井下掘进巷道的场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01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