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9;9-二苯并硫杂硅杂环己二烯的共轭化合物及制备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70598.8 | 申请日: | 2018-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4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苏仕健;刘坤坤;彭俊彪;曹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7/08 | 分类号: | C07F7/08;C09K11/06;H01L51/5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罗啸秋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芳香杂环 氢原子 共轭化合物 共轭单元 硅杂环 二烯 烷基 制备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乙炔 电致发光材料 外量子效率 烷氧基取代 给电子性 结构通式 碳氢原子 提升器件 烷基取代 乙烯撑基 发光层 芳香环 碳氮氧 烷氧基 荧光性 碳氮 碳硅 碳硫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电致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含9,9‑二苯并硫杂硅杂环己二烯的共轭化合物及制备与应用。所述含9,9‑二苯并硫杂硅杂环己二烯的共轭化合物具有式1或式2所示的结构通式,其中R1和R2为相同或者不相同的具有给电子性的乙烯撑基、乙炔撑基、碳氢原子构成的芳香环、碳氮氢原子构成的芳香杂环、碳氮氧氢原子构成的芳香杂环、碳硫氢原子构成的芳香杂环、碳硅氢原子构成的芳香杂环、C1~C24的烷基、烷基取代的共轭单元、烷氧基取代的共轭单元或烷基和烷氧基同时取代的共轭单元。本发明所得化合物具有荧光性,作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可显著提升器件的外量子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致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9,9-二苯并硫杂硅杂环己二烯的共轭化合物及制备与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因具有高效、低电压驱动,易于大面积制备及全色显示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该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直到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邓青云博士等在专利US4356429中采用三明治器件结构,研制出的OLED器件在10V直流电压驱动下发光亮度达到1000cd/m2,使OLED获得了划时代的发展。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采用新型发光体,尤其是有机-重金属配合物磷光发射体的OLED器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然而,由于较难获得能带隙磷光体,目前能够满足高效纯蓝色发光(yCIE<0.15,yCIE+xCIE<0.30)的磷光发射体数量十分稀少,并且相对于绿色和红色磷光材料,要选择针对蓝色磷光的具有高三线态能的主体材料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因此,开发蓝色磷光材料的主体材料具有非常急迫的实际应用需求。目前,开发具有双极性的具有较小单线态-三线态能级差的主体材料,成为设计高效低滚降的主体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发展高效、稳定的蓝色荧光发光体仍然十分必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采用蓝色荧光材料可以使OLED全彩显示或者白光照明的实用化生产降低成本以及简化制造工序。但是以往经典的蓝色有机荧光材料从分子结构上可以划分为n-型分子,p-型分子,他们在器件工作中要么表现为电子主导,要么表现为空穴主导,因而难以实现载流子的平衡,从而导致器件电流效率和量子效率偏低。而简单的设计Donor-Acceptor(D-A)型分子,虽然可能实现双极性传输,达到平衡载流子的目的,但是由于给电子单元和亲电子单元之间的分子内电荷转移作用,会使得化合物的带隙变窄,导致发光峰红移,难以获得理想的蓝色发光。要克服这一困难,必须的选择具有合适强度给电性的给体和亲电性的受体组合成分子,把分子内电荷转移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才能获得性能好、色纯度高的蓝色有机荧光材料。
截止目前,用于有机光电器件的绝大多数的蒸镀分子的骨架为硫氧芴、磷氧、三苯胺等单元为核,而以9,9-二苯并硫杂硅杂环己二烯为核的有机发光小分子却鲜有报道。
至今有机发光二极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通过荧光磷光杂化,我们可以获得器件结构简单效率很高的白光器件。而这种荧光磷光杂化器件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荧光的效率,因此发展高效的荧光材料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9,9-二苯并硫杂硅杂环己二烯的共轭化合物。该材料结构单一,分子量确定,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及成膜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含9,9-二苯并硫杂硅杂环己二烯的共轭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含9,9-二苯并硫杂硅杂环己二烯的共轭化合物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9,9-二苯并硫杂硅杂环己二烯的共轭化合物,所述含9,9-二苯并硫杂硅杂环己二烯的共轭化合物具有如下式1或式2所示的结构通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05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