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温度调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73766.9 | 申请日: | 2018-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3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钢;张明;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04;B60H1/32;B60K1/00;B60K11/02;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任万玲 |
地址: | 20170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泵空调 温度调节装置 第一换热器 端口连接 电子流量调节阀 介质循环回路 温度调控系统 车载控制器 第一电磁阀 电控流量阀 电机 电动汽车 电机冷却 端口接入 外换热器 导通 冷却介质循环回路 截止 车内换热器 热量补充 压缩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温度调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中的系统包括电机温度调节装置、第一换热器和热泵空调,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接入电机温度调节装置中的电机冷却介质循环回路,并且在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与电机冷却介质循环回路之间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第一电磁阀在车载控制器的控制下导通或截止;第一换热器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接入热泵空调的冷却介质循环回路,其中第三端口与热泵空调中的压缩机第一端口连接,第四端口通过电子流量调节阀与热泵空调的车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口连接;车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口通过第一电控流量阀与车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一电控流量阀和电子流量调节阀在车载控制器的控制下导通或截止。以上方案,可实现电机温度调节装置和热泵空调之间的热量补充,降低能量的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温度调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中,由于电机和电池均需要运行在合适的温度下才能够发挥最好的效果,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运行而且也会大大降低其使用寿命。因此电机和电池均配置有温度调节装置,温度调节装置中注入有液体介质,通过对液体介质进行温度调节,使液体介质与电机和电池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电机和电池的温度调节。
除此之外,电动汽车中还需要配置有空调对车内温度进行调节,以提升车内人员乘车舒适性。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热泵空调被应用于电动汽车之中。传统热泵空调虽然在制热上相比现有电动汽车中使用的PTC加热具有更高能效比,然而,其还是存在着以下问题:
由于热泵空调和电机温度调节装置、电池温度调节装置都是彼此独立工作的,因此在进行车内制热或者制冷过程中,彼此之间的产热不能互通。例如,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热泵空调正在通过消耗能量的为车舱加热,而电池和电机在运行时会散热,这部分热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是直接损失掉,会造成能量的浪费。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电动汽车温度调控系统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中能量利用率低的问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能够将热泵空调、电机温度调节装置进行关联的电动汽车温度调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温度调控系统,包括电机温度调节装置、第一换热器和热泵空调,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接入所述电机温度调节装置中的电机冷却介质循环回路,并且在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与电机冷却介质循环回路之间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在车载控制器的控制下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接入所述热泵空调的冷却介质循环回路,其中第三端口与热泵空调中的压缩机第一端口连接,第四端口通过电子流量调节阀与热泵空调的车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车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口还通过第一电控流量阀与车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所述电子流量调节阀和第一电控流量阀在所述车载控制器的控制下导通或截止。以上方案中,通过第一换热器、第一电磁阀将电机温度调节装置的冷却剂循环回路和热泵空调的冷却剂循环回路连接在一起,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第一电控流量阀的导通或者截止,即可实现电机温度调节装置和热泵空调之间的热量补充,电机散发的热量可以通过电机温度调节装置传递至空调热泵中辅助热泵空调制热,同样的,热泵空调制冷时也能够利用冷却剂吸收电机运行时散发的热量,由此能够大大降低能量的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37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