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埋入式混凝土应变测量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75877.3 | 申请日: | 2018-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9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峥;郭晓刚;蔡鹏;姚劲松;向功兴;陈飞;张勇;石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32 | 分类号: | G01B21/3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10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垫环 应变计 混凝土应变测量 混凝土 埋入式 占用空间 纵向受力 固定杆 固定丝 集中力 岩土体 绑扎 端座 架立 临空 施工 受力 扎丝 焊接 横跨 钢筋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应变计,尤其是涉及一种埋入式混凝土应变测量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该埋入式混凝土应变测量装置,包括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均通过固定杆固定在岩土体临空侧,避免辅助旋挂钢筋的架立与焊接,占用空间小,使用方便;混凝土应变计横跨安装在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之间,两端均设有端座和受力饼,保证混凝土应变计沿纵向受力;混凝土应变计通过固定丝固定在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上,可有效消除传统扎丝绑扎产生的集中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准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应变计,尤其是涉及一种埋入式混凝土应变测量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土木工程领域经常需要使用到埋入式混凝土应变计来进行混凝土结构的应力应变监测,利用混凝土应变计一方面可以测试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对结构的受力行为进行科学研究与解释。埋入式混凝土应变计广泛使用在房建、隧道、基坑、边坡、堤坝等工程领域,是土工测试中一种广泛使用的元器件。
但需要注意的是,埋入式混凝土应变计的测试结构受埋设方式影响较大,一方面,为保证混凝土应变计数据的精确性,元器件应保证沿纵向受力,不宜受较大横向集中力及摩擦力的干扰。另一方面,埋入式混凝土应变计受钢筋布置影响较大,对于钢筋混凝土衬砌,埋入式混凝土应变计可以绑扎在钢筋上,但这种方式会受到扎丝和钢筋摩擦力的作用,对数据的精准性造成影响;对于素混凝土结构,埋入式混凝土应变计难以布置,这种情况需要现场实验人员布置辅助钢筋,利用辅助钢筋进行应变计的布置,该方式较复杂,尤其对于如隧道顶部较高的位置,站立空间小,难以进行测试工作。而现场测试往往需要在任意位置处简单、迅速的进行元器件的布置,对建筑物的施工进度不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埋入式混凝土应变测量装置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和测量结果精准等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埋入式混凝土应变测量装置,包括埋入到混凝土内的混凝土应变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混凝土应变计的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所述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均通过固定杆固定在岩土体临空侧,所述混凝土应变计横跨安装在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之间,所述混凝土应变计的一端伸出第一垫环外,另一端伸出第二垫环外,端部均设有端座和受力饼;所述混凝土应变计上设有用于测量混凝土应变的电子组件,所述电子组件设置在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之间,所述电子组件的测试线伸出混凝土外。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均采用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半剖金属圆管结构,所述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上均设有连接孔,固定丝穿过连接孔将混凝土应变计固定在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孔与对应的第一垫环或第二垫环底部的垂直距离介于混凝土应变计的端座外径与受力饼直径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杆上端通过螺纹与对应的第一垫环或第二垫环固定连接,下端通过螺纹与岩土体固定连接,中部为光轴。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杆与岩土体固定连接的下端为锥形。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一种埋入式混凝土应变测量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通过固定杆固定到岩土体临空侧,固定杆旋入岩土体深度为5~10cm,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b、混凝土应变计横跨放置在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上;
c、用固定丝将混凝土应变计与第一垫环和第二垫环固定;
d、浇筑混凝土,要求电子组件的测试线漏出混凝土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58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