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测井渗透率进行地层有效裂缝的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76663.8 | 申请日: | 2018-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26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孛;陈虹;伍翊嘉;费怀义;刘晓鹏;赵辉;姚梦麟;杨唐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冉鹏程 |
地址: | 61005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测井 渗透 进行 地层 有效 裂缝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利用测井渗透率进行地层有效裂缝的识别方法,首先根据钻井液中的固相颗粒与液相滤液侵入地层的深度,判断地层的渗透性,并由实际工况得到流体流量Q,结合横截面积A、流体渗滤路径L、压差ΔP和流体粘度μ四项参数,根据达西定律计算出储层的渗透率。该方法有效的回避了无法预判储层为裂缝型储层或孔隙‑裂缝型储层,以及裂缝不同发育程度或产状的经验公式的选取困难,切实可行的解决了无法预判地层中是否存在裂缝所造成的被动问题,有效的实现了产能评估的降本增效,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孔隙裂缝或裂缝性地层的渗透率定量计算,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利用测井渗透率进行地层有效裂缝的识别方法,属于地层物性评价范畴。
背景技术
岩层是否具有渗透性以及渗透能力的大小,是油气田能否形成产能和产能大小的重要因素,对油气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渗透率的预测手段通常为实验室岩心测定和测井资料计算求取。实验室测定的岩心渗透率,是基于达西定律,以渗滤流体对岩样进行实验的测量结果。这种测量手段尺度较微观,成本较高且受限于样品采集,需采集的岩心样品数足够多时,实验室的分析结果才有可能接近实际储层的渗透率。因此,在实际的储层评价中通常采用测井手段来估算纵向上连续的储层渗透率。
如公开号为102507412B,公开日为2014年7月2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碳酸盐岩油藏等效模型的裂缝-基质渗透率级差判别方法,包括:等效裂缝单一介质数值模拟的裂缝-基质渗透率级差判别;等效基质单一介质数值模拟的裂缝-基质渗透率级差判别;等效双孔单渗数值模拟的裂缝-基质渗透率级差判别。本发明能够快速实现储层类型多样、裂缝与基质搭配关系复杂、渗透率级差变化大、油气水关系复杂、压力分布变化大、模拟区块大、生产史复杂等各类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历史拟合和方案预测。
由测井手段预测渗透率,是一种岩石物理学的概念,通常基于建立区域内测井参数与储层渗透率(通常由实验室测定)间的经验关系进行计算。目前在孔隙-裂缝性储层系统中,通常将储层的渗透率分为孔隙部分的渗透率和裂缝部分的渗透率来考虑。使用上述方法准确预测渗透率的前提是预知该段的孔隙构成究竟是孔隙还是裂缝,而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这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对油气田产能的评估和实际开发都造成了十分被动的影响。或者使用核磁共振特殊测井来计算渗透率,然而这依旧是基于孔隙度的算法,其局限性是当地层孔隙特征不明显的时候很难准确计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测井渗透率进行地层有效裂缝的识别方法,本方法切实可行地解决了无法预判地层中是“孔”还是“缝”所造成的被动问题,极大的优化了油气田产能评估流程,提高了油气田开发效率,对推进储层渗透率预测技术的进程具有革新性的意义。
本发明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测井渗透率进行地层有效裂缝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根据钻井液中的固相颗粒与液相滤液侵入地层的深度,判断地层的渗透性,并由实际工况得到流体流量Q,结合横截面积A、流体渗滤路径L、压差ΔP和流体粘度μ四项参数,根据达西定律计算出储层的渗透率:
式中,
K ---- 渗透率,μm2;
Q ---- 流体流量, cm3/s;
A ---- 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岩石横截面积cm2;
L ---- 流体渗滤路径,cm;
---- 压差,Pa;
---- 流体粘度, mPa·s;
根据计算出的渗透率,识别地层的有效裂缝。
所述流体流量Q的计算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66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