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通信控制循环泵的太阳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78344.0 | 申请日: | 2018-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8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赵伟;胡大见;胡全君;马军;江程;李言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太极计算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S50/00 | 分类号: | F24S50/00 |
代理公司: | 安徽深蓝律师事务所 34133 | 代理人: | 张仙强 |
地址: |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创***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通信 控制 循环 太阳能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控制太阳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热水器和储热器,所述系统包括总管阀门,总管阀门设置在热水器和储热器上游的总管道上,所述系统还包括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与总管阀门进行数据连接,所述储热器管道上设置泵,所述泵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热流体传感器监测的数据自动控制泵的运行。本发明通过控制泵的智能运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现泵运行的智能控制,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和大学共同研发的课题项目的其中一部分,是对前面在先申请的改进,涉及太阳能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太阳能利用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储备量不断减少、日益紧缺,造成价格的不断上涨,同时常规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这些都大大限制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太阳能热转化是一种能量转换效率和利用率高而且成本低廉、可在全社会广泛推广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在太阳能热利用装置中,关键是要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热能,实现这种转换的器件称为太阳能集热器。
热管技术是1963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George Grover)发明的一种称为“热管”的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相比于燃煤热流体太阳能回收中最为常用的管壳式换热器,热管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压力损失小、有利于控制露点腐蚀等优点,在燃煤热流体太阳能回收利用中更具潜力。
热管在换热中换热流体都是汽水混合物。热管在蒸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携带液体到蒸汽端内,同时因为冷凝端的放热冷凝,从而使得冷凝端中存在液体,液体也不可避免的与蒸汽混合,从而使得热管内的流体是汽液混合物,汽液混合物存在导致汽体混成一团,与液体之间换热能力下降,大大的影响了换热的效率。
现有技术的太阳能利用系统中,针对智能化控制的缺少研究,尤其是涉及同时存在多个太阳能利用设备的情况下的智能控制,例如设置热量分配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在前面发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智能控制结构的太阳能利用装置,充分利用热源,降低能耗,实现智能控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在前面发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太阳能利用设备,以实现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及其智能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太阳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热水器和储热器,所述热水器设置在热水器管道上,所述储热器设置在储热器管道上,所述热水器管道和储热器管道形成并联管路,所述集热器与热水器连通形成循环回路,集热器与储热器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总管道中的热流体分别进入热水器管道和储热器管道的热水器和储热器,在热水器中加热水,在储热器中进行储热,在热水器和储热器中换热后的流体经过回水管路进入集热器中进行加热;
所述系统包括总管阀门,总管阀门设置在热水器和储热器上游的总管道上,所述系统还包括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与总管阀门进行数据连接,所述储热器管道上设置泵,所述泵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热流体传感器监测的数据自动控制泵的运行。
作为优选,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管道有热流体经过时候,中央控制器自动控制泵停止运行。
作为优选,当中央控制器检测到管道没有热流体经过时候,中央控制器自动控制泵开始运行。
作为优选,当热流体传感器检测到热流体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旁通阀门关闭,总管阀门打开。
作为优选,当热流体传感器检测到没有热流体的时候,中央控制器控制旁通阀门打开,总管阀门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太极计算机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太极计算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783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