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管插管引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84351.1 | 申请日: | 201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202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邱春元;杨卫平;曹飞;徐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Q内窥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鼎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臧微微;王春光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管 插管 引流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气管插管引流系统。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气管插管引流系统可包括管、连接到所述管的可充气套囊和限制器。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制器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腔。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限制器引流组件可连接到所述限制器,当所述气管插管引流系统被置于患者气道中并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限制器引流组件用于排出在由所述限制器形成的收集点处所收集的分泌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气管系统,尤其涉及气管插管引流系统。
背景技术
例如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tube,ETT)系统的导气管系统可以包括在ETT系统的ETT周围、用于将ETT置于患者的气道中并密封患者气道的可充气套囊(inflatablecuff)。例如,当ETT被置于患者体内时,可充气套囊可充气膨胀以接触患者的气道壁,从而与患者的气道形成密封。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患者的气道壁和可充气套囊之间形成的密封可有利于防止吸入(例如,大量吸入和微量吸入)被插管通气患者的分泌物。应注意,本文中对分泌物的提及可以指患者的体液,例如痰液或粘液。此外,密封患者的气道可有助于防止患者身体外部的物体沿着患者的气道向下行进。
然而,在可充气套囊和患者的气道壁之间获得完全密封是非常困难的,并且在可充气套囊和患者的气道壁未完全密封的实施例中,被插管通气患者的分泌物可能在可充气套囊上游积聚,在可充气套囊下游漏出并且进入患者的支气管树和肺部。泄露分泌物到支气管树和肺部可能潜在地导致不希望的生物膜形成,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发展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ion-associated pneumonia,VAP)。
具体地,在ETT系统中,许多可充气套囊的形状可能太圆(round)而不能与气管形成足够的密封以防止分泌物流过ETT系统的可充气套囊而泄漏,因为气管的形状从上到下是变化的。此外,气管从具有软骨的气管前壁到包括软组织的气管后壁的变形能力是不同的,这对在可充气套囊和气管之间形成充分密封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由于气管壁形状和硬度的变化阻止了可充气套囊形成充分的密封,分泌物可能经可充气套囊和气管壁之间的区域流过可充气套囊而泄漏到患者的支气管树和肺中。
解决上述问题的现有方法可包括改变套囊的形状,以更好地密封气道和收集分泌物。例如,现有方法可以包括在套囊的内侧附加增强材料,以限制套囊的局部形状。此外,现有方法还可以包括模制(molding)可充气套囊,使得可充气套囊在充气时包括一个或多个限制部分。
此外,其它现有方法可以包括使用多个套囊,以在ETT系统和患者的气道之间形成多个密封,例如专利文献US 2009/0032027 A1中教导的。因此,经过第一个套囊泄漏的分泌物可以被截留在第一个套囊和第二个套囊之间,而不会使分泌物排入患者的支气管树和肺部。
然而,发明人认识到上述方法的几个问题。例如,包括将增强材料附加到可充气套囊的内部以使可充气套囊成形、模制包括一个或多个限制部分的可充气套囊、以及使用多个单独的套囊以改善气道密封可能生产起来复杂。此外,由于这些使可充气套囊成形的方法生产复杂,谷部(valley)的数量和位置可能难以改变,而在患者为防止在插管期间吸入分泌物需要这种调节。并且,这些现有方法不包括稳健的引流(drainage)系统以去除截留的分泌物。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人发明了一种用于收集和排出分泌物的ETT系统(即气管插管引流系统),从而可以防止这种分泌物的吸入。此外,本发明人发明的ETT系统可以防止吸入异物,例如在患者插管期间可能进入气道的异物。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由本发明人发明的ETT系统包括环绕管(即ETT)的可充气套囊以及包括一个或多个腔的限制器,该限制器环绕可充气套囊的外表面,以使可充气套囊位于限制器和管之间。限制器可以限制可充气套囊,以当可充气套囊处于充气状态时形成可充气套囊的谷部区域,可充气套囊的谷部区域可位于可充气套囊的凸出区域之间,并且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引流组件可与限制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Q内窥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鼎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Q内窥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鼎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843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