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液体阻隔式管连接件的密封结构与密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87212.4 | 申请日: | 201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4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邢天宜;邢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长瑞大通流体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5/04 | 分类号: | F16L15/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杜文茹 |
地址: | 300112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管 阻隔 高压液体 密封连接 上游 密封套 密封 挥发性物料 管连接件 密封结构 进液口 密封腔 阻隔式 挥发物 高压液体输送 密封连接件 对接连接 螺纹密封 外侧设置 出口端 出液口 放气口 管连接 入口端 蓄能罐 管件 流路 排出 泄漏 洁净 | ||
高压液体阻隔式管连接件的密封结构与密封方法,有构成挥发性物料流路的上游直管和下游直管,上游直管的出口端插入下游直管的入口端通过螺纹密封密封连接,或上游直管与下游直管对接连接,在连接处套有密封连接件,在经过密封连接的上游直管和下游直管连接处的外侧设置有包裹住连接处的用于通过高压液体阻隔挥发性物料从连接处渗透的密封套结构,密封套结构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向密封套结构的密封腔内导入阻隔液体的进液口,以及用于排出密封腔内气体的放气口,阻隔液体对上游直管与下游直管的密封连接处进行再次阻隔密封,进液口通过高压液体输送管连接蓄能罐的高压洁净阻隔液体出液口。本发明能够有效防止管线中的物料挥发物沿着两个管件之间泄漏大气之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连接件的密封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止管线连接件之间物料泄漏的高压液体阻隔式管连接件的密封结构与密封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管线连接件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其中挥发性物料1流经由相互连接的上游直管2和下游直管3构成的挥发性物料1的流路,其中,所述的上游直管2和下游直管3的连接是通过螺纹密封4来实现的。或者是,所述的上游直管2和下游直管3的连接是通过连接套5、垫片6和螺纹密封4来实现的。螺纹密封4的材质是生料带或麻绳,垫片的材质是橡胶、聚四氟乙烯等。由于挥发性物料或VOCs的渗透力远远大于液体物料,所以上游直管2、下游直管3之间的连接处是存在一定量的无组织泄漏,而这一泄漏量是持续不间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泄漏量越来越大。很难找到渗漏的具体位置,也很难彻底得到修复,往往明明知道渗漏也必须带病工作。
这就表明现有技术管线连接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很多缺点难以克服:
1、在管线中没有物流的时候无法知道单个管线连接件泄漏点具体的准确位置;
2、气体的渗透力比液体的渗透力大很多,因此,只要存在间隙就肯定存在渗漏,而且持续不断,越漏越大。这样泄漏出来的气体挥发物与大气中的空气混合比例增加就会引发爆炸,容易造成火灾,给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
3、无法彻底修复而带病生产,尤其是“不可达点”更是如此,易挥发物料和VOCs泄漏到大气中污染环境、增加雾霾。污染大气无法捕捉而形成累积效应,使大气的纯净度越来越低。
4、工厂的管线连接件泄漏点数量众多,积少成多,难以控制。
5、在管线工作期间发生泄漏,很难做到在不停车的情况下边运转边修复。
6、检测、修复泄漏点费时费力,修复时间滞后、不及时,而且人为因素大,检测数据不准确。
7、物料本身就是资源,泄漏的部分无法收回就造成浪费,增加化工产品的成本。
8、气体物料实际就是毒气,会诱发人类疾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管线中的物料挥发物沿着两管件之间连接处泄漏大气之中的高压液体阻隔式管连接件的密封结构与密封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压液体阻隔式管连接件的密封结构,包括有构成挥发性物料流路的上游直管和下游直管,所述上游直管的出口端插入所述下游直管的入口端并通过螺纹密封密封连接,或者是,所述上游直管与下游直管对接连接,并在连接处套有密封连接件,所述密封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游直管是通过螺纹密封密封连接,所述密封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游直管相互卡钩连接,所述卡钩处设置有密封垫片,在经过密封连接的上游直管和下游直管连接处的外侧设置有能够包裹住连接处的用于通过高压液体阻隔挥发性物料或VOCs从连接处渗透的密封套结构,所述密封套结构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向密封套结构的密封腔内导入高压洁净阻隔液体的进液口,以及用于排出所述密封腔内气体的放气口,其中,所述的高压洁净阻隔液体用于对上游直管与下游直管的密封连接处进行再次阻隔密封,所述的进液口通过高压液体输送管连接用于提供高压洁净阻隔液体的蓄能罐的高压洁净阻隔液体出液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长瑞大通流体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长瑞大通流体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872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