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辆的辐射加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90451.5 | 申请日: | 2018-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3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约翰·克雷格·埃尔森;科雷·韦斯利·马朗维尔;肯尼思·爱得华·尼特林;里克·H·怀科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刘小峰 |
地址: | 美国密歇根州迪尔***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辆 辐射加热系统 第一表面 加热元件 反射 加热 发射 配置 | ||
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辐射加热系统。该辐射加热系统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一IR加热元件,该第一表面配置为朝向机动车辆乘员反射IR辐射,该第一IR加热元件定向成朝向第一表面引导IR辐射,由此机动车辆乘员由从第一IR加热元件发射的IR辐射间接地加热。
技术领域
本文总体上涉及机动车辆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辐射加热系统,该辐射加热系统当在机动车辆已经在低温条件下过夜时提供快速且有效的辐射热以使机动车辆的乘员暖和。
背景技术
标准的机动车辆暖通空调(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HVAC)系统通过使空气循环通过加热器芯来加热,其中空气与从机动车辆发动机循环的冷却剂处于热交换关系。机动车辆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静止之后,发动机冷却剂冷却到环境温度并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充分加热以向由HVAC系统循环的空气提供热量。此外,加热的空气必须首先加热管道并且与机动车辆的乘客舱中的所有冷空气混合,然后为机动车辆乘员提供显著的加热感觉。这种延迟会引起乘员的不满。
此外,应当理解的是影响燃料经济性的低效率目前被构建到内燃发动机中以满足温度目标(例如,火花延迟)。在寒冷环境中加热电动车辆中的空气需要使用一些行驶范围来加热车辆。此外,虽然机动车辆可以配备有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Coefficient,PTC)加热器,其在许多条件下将在发动机冷却剂之前达到空气加热温度,但是这种加热器仍然需要时间来加热机动车辆的乘客舱中的空气。
本文涉及一种处理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的用于机动车辆的新的和改进的辐射加热系统。这种系统通过红外辐射快速有效地将热量传递给乘员。因此,即使在机动车辆中的空气保持冷却时也提供温暖的感觉。
发明内容
根据本文所述的目的和益处,用于机动车辆的辐射加热系统包含第一表面和第一IR加热元件,该第一表面配置为朝向机动车辆乘员反射红外(infrared,IR)辐射,该第一IR加热元件定向为朝向第一表面引导IR辐射,因此上述机动车辆乘员通过从第一IR加热元件发射的IR辐射间接地加热。
第一表面可以包括IR反射层。该IR反射层可选自包括IR反射涂层、IR反射膜及其组合的组。
第一表面可以是挡风玻璃并且第一IR加热元件可以承载在机动车辆的仪表板的上表面上。在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可以是后窗并且第一IR加热元件可以承载在机动车辆后座后面的后窗台上。在又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可以是车顶内衬并且IR加热元件可以承载在机动车辆的头枕上。在又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可以是侧门窗并且IR加热元件可以承载在机动车辆的头枕上。
辐射加热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表面以及第二IR加热元件,该第二表面配置为朝向机动车辆乘员反射IR辐射,该第二IR加热元件被定向为朝向第二表面引导IR辐射,由此机动车辆乘员由从第二IR加热元件发射的IR辐射间接加热。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可以是挡风玻璃,第二表面可以是内顶结构衬里,第一IR加热元件可以承载在仪表板的上表面上并且第二IR加热元件可以承载在头枕上。在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是挡风玻璃,第二表面是侧门窗,第一IR加热元件承载在仪表板的上表面上并且第二IR加热元件承载在头枕上。
在又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二表面可以配置为朝向第二机动车辆乘员反射IR辐射,并且第二IR加热元件可以被定向成将IR辐射朝向第二表面引导,由此第二机动车辆乘员由从第二IR加热元件发射的IR辐射间接地加热。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可以是挡风玻璃,第二表面可以是后窗,第一IR加热元件可以承载在仪表板的上表面上以及第二IR加热元件可以承载在后排座椅后面的后窗台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全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全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04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