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规模天线系统的自适应天线阵列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92769.7 | 申请日: | 2018-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39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于启月;郭继冲;林泓池;孟维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4 | 分类号: | H04B7/04;H04B7/0413;H04B1/4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刘士宝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适应网络 合路器 移相器 天线系统 分路器 功放 自适应天线阵列 数字基带模块 天线阵列结构 连接线路 射频天线 断开 连通 连接线 毫米波系统 雷达系统 连接器件 射频信号 天线阵列 多输出 天线 发送 | ||
为了解决现有大规模天线系统结构固定、灵活性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的自适应天线阵列结构,属于天线阵列领域。天线阵列结构包括分路器、移相器、合路器、功放和射频天线;射频信号依次经分路器、移相器、合路器、功放和射频天线发送出去;天线阵列结构还包括自适应网络和数字基带模块;分路器与移相器之间、移相器与合路器之间、合路器与功放之间的连接线路上设有自适应网络;自适应网络用于连通或断开两个连接器件之间的连接线路;数字基带模块,用以控制自适应网络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连接线路的连通或断开。本发明适用于任何配有大规模天线的系统,如毫米波系统、Massive MIMO(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雷达系统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阵列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的自适应天线阵列结构,属于天线阵列领域。
背景技术
大规模天线系统如毫米波系统、Massive MIMO(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等,以突出的性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目前这些系统所使用的天线阵列结构大部分都是固定的,不能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如全连接结构、子阵列结构和过载子阵列结构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大规模天线系统结构固定、灵活性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的自适应天线阵列结构。
本发明的大规模天线系统的自适应天线阵列结构,所述天线阵列结构包括分路器、移相器、合路器、功放和射频天线;
射频信号依次经分路器、移相器、合路器、功放和射频天线发送出去;
所述天线阵列结构还包括自适应网络和数字基带模块;
分路器与移相器之间、移相器与合路器之间、合路器与功放之间的连接线路上设有自适应网络;
所述自适应网络用于连通或断开两个连接器件之间的连接线路;
所述数字基带模块,与自适应网络连接,用以控制自适应网络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连接线路的连通或断开。
优选的是,所述自适应网络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分路器和移相器之间的连接线路上设置一个开关,每个移相器与合路器之间的连接线路上设置有一个开关,每个合路器与功放之间的连接线路上设置有一个开关;
所述数字基带模块用以控制某个或某几个开关的导通或断开。
优选的是,所述数字基带模块包括:
信道状态估计模块,用以控制所有自适应网络处于连通状态,使天线阵列结构为全连接天线阵列结构,估计信道状态信息;
天线阵列设计模块,与信道状态估计模块连接,用以基于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根据需求对自适应网络中的连接线路的通断进行设计,获取设计结果;
天线阵列调整模块,与天线设计模块连接,用以根据设计结果,调整自适应网路中连接线路的通断,改变天线阵列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天线阵列设计模块,用以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根据最大化等效信道增益准则对自适应网络中的连接线路的通断进行设计,获取设计结果。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全连接天线阵列结构的基础上添加自适应网络,能够改变阵列结构,增加灵活性,本发明适用于任何配有大规模天线的系统,如毫米波系统、Massive MIMO(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雷达系统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自适应天线阵列结构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
图1和图2中,表示分路器,表示合路器,表示移相器,表示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27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协作多点传输的通信可靠性优化方法
- 下一篇:波束选择方法及装置